瞧,这些随性的帆船玩家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05 22:47:00

摘要:在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晓昱站在深圳大亚湾的海滩边,她背后则是一排排参加第八届中国杯帆船赛的船只整装待发,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手们早已跃跃欲试。

瞧,这些随性的帆船玩家

  华夏时报记者 于娜 深圳报道

  在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晓昱站在深圳大亚湾的海滩边,她背后则是一排排参加第八届中国杯帆船赛的船只整装待发,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手们早已跃跃欲试。

  晓昱是中国杯帆船赛创始人之一,她果敢、随性,她说她有一种潇洒叫说走就走,没有目标,没有计划,风把我们带到哪里就去哪里,从黄色文明走向蓝色文明,中国的精英人士和财富阶层已有一些先行者,无论精神气质还是生活方式都正在面朝大海。

  驾驭帆船需要的不仅仅是力量

  在玩帆船之前,晓昱的生活离大海还是有距离的。大学毕业后,她加入深圳新组建的电台,她说还记得第一次到深圳,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生机盎然的海滨城市,如此年轻又是如此包容。

  在独立主持一档夜间倾谈节目中, 她得以与很多成功人士对话,分享他们成功和处事方式,收获了知名度和很多的粉丝,但是她却开始不安起来,体制内的工作安逸优厚,也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膨胀。“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可以预知的,我不要一年十年一辈子都是一个样子 。”

  毅然离开电台后,晓昱开始了写作的生活,在她的两本书《用声音抚摸深圳》和《深圳不说爱——跟自己玩的游戏》中, 真实记录了上百个“深圳人”的人生经历,与他们一起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和涌动的潮流。

  2000年,晓昱开始经营一间书吧,书吧的名字叫“物质生活”,得名于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的同名随笔集。书吧主人的生活是惬意而快活的,时光在恬淡优雅中潺潺流走。而后帆船的出现,完全是意料之外,就像她的个性喜欢挑战,但从来不会去计划人生。

  因为认识了一帮玩帆船的朋友,晓昱开始接触这项完全陌生的运动。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出海时的经历,“那是种很自由的感觉,我们让帆船在海上抛锚,然后游泳、潜水、海钓,在船上喝酒,大声聊天,躺下来看星空。这改变了我对大海的初始认识。”晓昱说。

  自由的感觉会让你一发不可收拾。2004年,晓昱和朋友们参加了一次被命名为“纵横四海”的航海运动,这被认为是中国杯帆船赛的起源。一群热血沸腾的帆船爱好者,从法国船厂定做了一艘12米长的新型双体帆船“骑士号”,自驾穿越了半个地球,航行1.1万海里,经过26个国家和地区。这群航海勇士自此萌生了举办中国杯帆船赛的大胆想法。

  2007年,中国杯帆船赛正式创办,晓昱成为创办者之一。

  帆船让晓昱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她的书吧还在开放中,但已经不用她花费太多精力了。如今每个周末晓昱都扬帆出海,很多女性担心经常出海会被晒黑,晓昱也不例外,不过这并不影响她去享受大海,“你选择清晨,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就好了。”

  出海时,晓昱在团队中有时会掌舵,有时会升杆,“与男士相比,女士的体能处于下风,但是驾驭帆船需要的不仅仅是力量,还要有头脑判断力,团队精神,特别是在队员之间关系润滑上,女士有特殊的作用。”玩帆船让她在大海上找到了自信。

  冒险来自骑士精神

  在这届中国杯帆船赛IRC-A组,“自力号”再度问鼎冠军宝座,那位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船长就是香港“钢铁大王”之子庞辉,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中国水手”,这位传奇的“御风者”夺得了数不清的冠军,手上拥有着亚洲最大的帆船,也是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帆船运动推动者。

  庞辉也有一个周游世界的梦想,但他最大的心愿是为内地培训更多的船员,让更多内地的帆船爱好者纵横四海。1996年,他将在新西兰定做的一艘价值一百多万港元的帆船赠给中国帆船帆板协会,取名“中国一号”。自此,内地才有了第一艘大帆船。

  航海圈内人都知道,无论谁请庞辉教帆船都没有问题,关键要有兴趣和坚持。他认为“玩帆船对大人小孩都很有好处,尤其是年轻人,可以锻炼年轻人的耐心,教会他们不要轻言放弃,要用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事物”。

  很多人在出海时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垃圾都感到很痛心,庞辉希望通过帆船来培养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孩子去海上玩小风帆,他们不会乱扔垃圾,会留意海水的质量,环保意识提高很多。特别是在内地,独生子女被万千宠爱,要早一点给他们信心,培养冒险的精神……”

  庞辉玩帆船已经三十多年了,已经70岁的他仍然在海上随风而行,对于他而言,帆船仍有持续不断的吸引力,变幻莫测的天气,不断改良船只,挑战性的海上观察力等海面状况都是帆船魅力的来源。

  “现在内地的钱、时间、兴趣甚至泊位都有了,但仍然有很多船主不敢买船,因为内地没有足够的大帆船船员。”庞辉培训船员不单是为了推广帆船运动,而且也为那些有风帆梦想的人圆梦。他经常强调,不要以为帆船是外国人的运动,要多一点培养,多一点决心。

  “玩帆船和玩游艇、驾跑车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是借助马达,而是依靠风、水等自然动力前进,更加接近大自然。”虽然庞辉拥有数量可观的私人帆船,但他旗下所有的帆船,只有一个名字:自力号。

  重新走近蓝色文明

  国人对航海梦、航海文化也重新拾起,第一届中国杯举办的时候,有63支船队参赛,观众为零,而这一届,有108支国内外船队参赛,观众也达到了四五万人。2007年,全国运营比较成熟的帆船俱乐部不足5家,现在全国大约100家,国内帆船数量也超过了2000艘。

  不过,中国富有阶层目前更关注的似乎是游艇。“游艇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自己不能亲自驾驶,帆船必须要一个团队来协作驾驶,不管你在陆地上,有多高的职务、地位,到了船上,你就是团队的一员,就是一名船员,在大海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晓昱说。

  主持人蔡康永也是一位航海爱好者,他觉得游艇、轮船跟大自然作对的意思更强,要乘风破浪,帆船是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航行,特别能显示人类在文明刚开始时的智慧。

  在欧美国家,帆船早已经不是一项奢侈的运动,但是帆船本身可以是奢侈品,有的甚至是用上亿美元打造,但同时也可是几万美元的小船,很多家庭都能购买得起,孩子从小就可以在玩帆船中长大,所以帆船也是一种很普通的生活方式。

  晓昱认为帆船在中国也将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少数富有人群去玩开始,慢慢变成中产和白领中流行的生活方式,即便买不起帆船,但是可以跟着有船的朋友或俱乐部一起玩,她认为不是每个热爱大海和帆船的人都要成为船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