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新供给学深受先秦经济思想启示

作者:黄剑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0-29 22:55:00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经济学工作者形成的共识是,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而中国新一轮深层改革整体呼唤新版国家经济学说。
黄剑辉
    2008年爆发且至今尚未走出困境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研究工作者很重要的一个启示就是要高度重视对全球经济史、中国经济史和全球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回顾和研究,以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及长周期、宽跨度的思维,来思考、探究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实经济发展问题,以及中长期的全球经济发展问题,而不能再局限于现有的西方教科书,局限于“三驾马车”的分析方法和政策框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经济学工作者形成的共识是,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而中国新一轮深层改革整体呼唤新版国家经济学说。
    中国经济发展有过无比骄人、辉煌的过去。据有关研究,在距今约5000年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在多数年份居全球首位,且曾在其中1000多年里占全球的30%以上,最高的时候甚至超过了50%。而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在1840年,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这一兴衰过程背后的经验教训,需要深入考证、系统梳理,以镜鉴未来。
    回顾历史,中国曾产生过丰富、深邃的经济思想,特别是先秦时期产生的经济思想,领先于他国并在海内外产生过深远影响,并具有现代意义。
    第一,儒家孔子的经济思想。一是义利观。其核心主张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核心主张是财富虽是人人所喜欢的东西,但必须以合乎道德的方法取得,才可以享用。二是生产和商业观。孔子对财富的生产提出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主张应顺势利导,不必横加干涉。三是分配和消费观。孔子认为无限度地追求财富是引起社会纷乱的根源,在生产资料分配上,主张按等级地位占有土地,臣民各安其分,不相侵夺;在生活资料上,主张”均无贫”,为后世要求改变贫富悬殊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是财政观。孔子的财政观,以义利为指导,贯穿着“仁政”思想。在财政收入方面,主张对老百姓不要搜刮太甚,“敛从其薄”,在财政支出方面,提倡节俭,“节用而爱人”。
    第二,儒家孟子的经济思想。一是恒产论。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拥护私有财产的理论。二是提出了“井田制”。其核心是将耕地划分为井字形的方块,每井900亩,每块百亩,中间百亩为“公田”,周围800亩分给8家作为“私田”,每家100亩。提出了建立在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生产方式。三是社会分工。论述了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以及其相互之间可交换利益,且充分肯定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第三,儒家荀子的经济思想。一是欲望论。他认为“人生而有欲”,反对当时流行的两种欲望观念——寡欲论和道家的去欲论。二是富国论。他消除了前人在“富国”和“富民”问题上的矛盾和混乱,在概念上和理论上把“富国”和“富民”联系和统一起来,主张“富国”与“富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关键看采取什么途径来“富国”,若发展社会生产,则二者可同时增加,并主张“强本节用”(“强本”指发展生产,“节用”指节约消费)。三是重农思想。为增加国民财富,主张重点发展农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商业。
    第四,道家老子的经济思想。一是无为论。认为人们的行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不能任意行动,人们无须斗争,只需消极地顺乎自然。既然一切社会活动的最高准则是无为,则经济活动也不例外。二是寡欲论。在欲望方面,老子对人们有两种要求:最高要求是无欲,其次是寡欲,无论是无欲还是寡欲,都反对占有财产,并在实际生活中归结为崇俭。
    第五,道家庄子的思想。庄子将道家的“无欲”思想推到极端,否定欲望,强调“无欲”。道家反对私有财产制度,对一切生产活动抱消极、憎恶或反对态度。其“无为”思想成为后世“自由放任”思想的来源,产生了极大影响。
    第六,墨家的经济思想。一是兼爱、交利论。公开以利作为哲学基础,不同于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以利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以利不利人为判断义与不义的标准,利于人就是义,不利于人就是不义。二是节用论。主张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决定于“生财”(生产)和“用财”(消费)的情况和相互关系。主张“固本而用财,则财足”。三是价值观。墨家察觉到商品具有其内在价值,价格的高低以此为依据。
    第七,法家李浬的“平籴”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国家参与粮食市场活动,贱时买、贵时卖,以达到平稳粮价、安定民生、保障农业的目的。实行以丰补歉,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第八,法家商鞅的“农战”论及变法。主张以发展农业生产,对其他诸侯进行兼并战争。先后两次变法,在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度,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历史进程,改革了赋税制度,统一了度量衡,奖励耕织。商鞅的改革使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都后来居上,超过了其他诸侯国。
    第九,法家代表人物管仲的思想。管仲在2700年前就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经济思想。一是创办官盐、官铁,并用其收入解决政府开支,而对老百姓实行轻徭薄赋;二是在《牧民》、《立政》等篇中,提出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产观,强调政府要积极引导民众发展经济;三是在《轻重甲》中,较系统地阐述了货币、物价理论;四是在《乘马》、《禁藏》等篇中提出了“俭侈并重”、适度消费的观点;从职业分类的“士农工商”四业分居论,推出了分工理论。
    深入分析,可以明确意识到先秦思想至今仍具有现代经济学意义并有益于促进中国环境与社会的文明发展。
    先秦诸子的思想有重要现代意义,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有启示,还有“圣王之制”的资源的保护政策,就是要依法治理环境;先秦诸子对“和”的追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很大的借鉴;其主张“节俭”的消费观,主张推行“适度消费”,对当代提倡“简约”生活有借鉴;其“推人及物”的逻辑思想,就是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别人的需要,考虑环境的变化,这样的思想,对当代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文明发展极具意义。
(作者为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