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意识的觉醒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9-17 23:35:00

摘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获表彰的原因何在?辅助器具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主任陈振声。

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意识的觉醒

  华夏时报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近日,在中央国家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首场报告会暨第二届“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作为中国残联系统中唯一一家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荣列其中。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获表彰的原因何在?辅助器具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主任陈振声。

  辅具需求意识的觉醒

  《华夏时报》:首先祝贺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主任获此殊荣,请您谈谈“获奖感言”。

  陈振声:简单来说,这是合力的一种结果。首先,在于领导对我们工作的一种支持和理解,给予我们这个荣誉,是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鞭策和推动。其次,一个单位工作的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领导班子是否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班子成员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意志和目标,做事情就很难出彩。第三,全体职工的努力,他们能够站在“融入大局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角度上,理解并努力于残疾人事业。总之,如果只是“单打独斗”,是难以获得这个荣誉的。

  《华夏时报》:这也意味着辅具中心在这个平台上,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陈振声:对。作为中国残联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多年来承担着残疾人辅助器具研发、项目实施、人才培养、指导全国机构建设、知识宣传和质量监督等任务。并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以及北京残奥会、广州亚残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这个荣誉将促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加努力地为残疾人服务。

  《华夏时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辅助器具发展就纳入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国家规划。20多年过去了,我国辅助器具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陈振声:比起其他残疾人领域的工作,我国的辅具事业起步比较晚,1992年才动议要把辅助器具工作作为单独领域提出来,1994年才正式成立了中心,今年刚好是20周年。

  但是,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残疾人对辅助器具需求意识觉醒(我非常愿意提这个词)了,他们认识到了辅助器具对于改善其生活现状和融入社会的重大作用。当然,这既得益于这些年媒体对辅助器具的宣传,也有赖于中国残联以及一些部委相关项目的开展。

  过去,残疾人不是认为辅具可有可无吗,那么现在我们把辅具送到你家门口,送到你床头,让你亲自体会辅助器具的好处。近些年来,我们已经为各地贫困残疾人累计配制或者试配了2000万件(套)辅助器具,为20余万残疾人安装了假肢。

  另外,我们还培训了2万余人的专业队伍,并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辅助器具机构体系,现在正在向乡镇和社区推进。在学科建设上,我们也与国内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专业方向,并编写了一些教材和讲义。

  解决残疾人辅具最后1米

  《华夏时报》:辅助器具事业发展的快与慢,适配率的高低应该是很关键的。我们现在城市和农村的辅助器具适配率是怎样的?

  陈振声:虽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也逐渐找到了适应中国国情、能够持续发展和符合残疾人需求的服务模式。但是目前,我国辅助器具供应服务与残疾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残联近期开展的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平均是16.3%,城市是20.7%,农村仅为14.9%,这说明我们辅助器具的覆盖率还是比较低的。像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适配率大概都在90%左右,远高于我国。

  《华夏时报》:除了起步较晚外,还有哪些因素制约我国辅助器具事业的发展?

  陈振声: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是首要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辅助器具适配的补贴政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次,经费投入还缺乏稳定性。今年财政有钱了可能给你几个亿,明年没钱了可能就不给了,不像教育经费有一个固定的4%的投入。第三就是我国的研发生产能力和投入不够。不光是国家投入不够,同时因为利润低,企业投入也很缺乏。还有,就是服务机构还不健全,离残疾人还比较远。最近我们提出一个“解决残疾人辅具最后一米”的口号,他们本身是残疾人,活动有障碍,1米都够不着,服务网络要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人员缺乏。辅具看得简单,但实际上它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比如一个轮椅,如果你不按残疾人的切身需求(体型、家庭环境等)来做,那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就需要事先有一个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评价,涉及到底用不用轮椅,用哪种轮椅,如何改造等问题。现在呢,这些人员都是我们自己培训的,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

  辅具市场前景广阔

  《华夏时报》: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来的人都有一个感受,国外到处都能看到残疾人的身影,在我国却很少,好像我国的残疾人数量很少似的。

  陈振声:原因是我国的残疾人很难走出家门,除了社会的残障设施还存在没有解决“最后一米”的问题外,残疾人及其家属对辅助器具的认识度还太低了,没有认识到辅助器具的作用。另外,就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辅助器具的种类和数量还太少,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朋友的需求。美国现在有6万余种类的残疾人辅具,而我国市面上见不到还不足2000种,这差别有多大!

  再说,辅具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产品,不像电视、电冰箱等买回来学会就行了,每个残疾人的需求都不一样,必须要做“量体裁衣式的服务”,目前我们还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只能是简单选配一个,“差不多”就行了。

  《华夏时报》: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辅具事业的发展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陈振声:辅助器具事业绝不是残疾人本身的问题,比如一个伤病人在伤病期间也需要辅具。据测算,现在2亿多的老年人中至少50%的老年人需要各类辅具,91%的各类残疾人需要辅具(国际上是100%)。

  《华夏时报》:我国辅助器具事业的发展还是很有空间的。

  陈振声: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民生、保障和兜底,那么我觉得辅助器具是最低层的,因为对失能人来说,离了辅具就不行,它是无事不用,无事不在的。另外,随着残疾人对辅具需求意识的觉醒,辅具就成了一个刚性需求,也就是说,社会必须给我们提供这种服务。还有,从政府购买服务的角度来看,也会催生市场的发展。过去是(企业)卖不了就不卖了,现在是政府拿钱来买你的服务,政府拿钱来给残疾人改善生存状态。再者,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病残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辅具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巨大需求,这都说明辅具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链接

  辅助器具学是研究 “辅助器具”和“辅助技术”应用于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而采用适配的或专门设计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的一门学科。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伤残人、老年人,为了他们更好地生存、生活和劳动,制作出的一些来弥补已失去功能的简单器具,这些为他们制作的功能代偿器具在我国通常称为“残疾人用品用具”。

  2002年新版的国家标准《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中“辅助器具”的定义为:“由残疾人使用的,特殊生产的或通常可获得的用于预防、代偿、监测、缓解或降低残疾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

  2001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残疾的新分类《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简称ICF,ICF解释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残疾的发生、发展,以及对功能的恢复、重建都密切相关。而在环境因素中首先列出的是“产品和技术”,并将“辅助产品和技术”定义为:“为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而采用适配的或专门设计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

  辅助器具和辅助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辅助器具中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其进一步发展也越来越多地依赖新的科学技术,辅助器具和辅助技术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开的。所以“辅助器具和技术”代表了辅助器具服务的内涵。辅助器具和技术简称辅助器具或辅具。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