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梦想 收获成功:2014年“集善·三星爱之光”自闭症儿童夏令营山东站纪实
摘要:都说自闭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虽然他们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如地与外界交流,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而在我们身边,也有一群愿意伴星同行的人,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关注和改变着他们。
华夏时报记者 马广志 淄博报道
夏令营是每一个孩子都十分喜爱的暑期活动,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近日,在山东淄博有这样一场特殊的夏令营,参加的孩子并非健康的孩子,而是自闭症和智障患儿,在随后的系列互动游戏中,大家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坚定了爱心企业用实际行动把这份爱心与希望继续传递下去的信心。
这是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2014年“集善·三星爱之光”系列公益项目——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夏令营,“通过本次夏令营活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科学化、系统化、互动化的训练与实践,用我们的智慧解开沟通的枷锁,帮助自闭症儿童与他们的家庭重塑生活的自信与希望。”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许小宁说。
康复课程特别设计
都说自闭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虽然他们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如地与外界交流,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而在我们身边,也有一群愿意伴星同行的人,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关注和改变着他们。
本次夏令营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需要和教学特点,以特色康复课程为主线,活动旨在帮助孩子提高主动做事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树立信心,主动把握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通过特别设计的流动课堂和社会实践,给孩子一个领悟想象和玩的空间。老师用教、学、玩合一的方式开展夏令营活动。引导孩子动手操作,以手、眼、脑并用,使每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发挥智力潜力,发现自身优势,树立人生自信。
在为期2天的夏令营活动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作为主办方为自闭症儿童和家长们安排了丰富的活动。为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每项活动都成了训练和教学的好机会。
为自闭症学龄儿童创造一段自己独立的生活时间,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小团队,让他们通过团队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给孩子们一个增长见识和开拓视野的机会。
自闭症和智障儿童、家长、老师们游览了莲花山儿童乐园、如月湖湿地公园,并在博山馨欣阳光家园进行亲子趣味运动会,同时活动方还举办培训成果展览、家长互动等活动。
博山馨欣阳光家园进行的亲子趣味运动会也别有深意,可以进行自闭症儿童的前庭觉、本体感、平衡感等感觉统合方面的训练。在自由课堂,自闭症儿童与家长分开,由老师照顾,插拼图、编花篮、打泡泡、寻宝,家长们在另一处开展互动游戏,一方面可以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独立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家长放松。
夏令营的各项活动为这些患有自闭症和智障的儿童树立自信心、发挥想象力以及锻炼社交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舞台。这些技能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有自闭症的孩子参加这种集体活动非常重要,这可以帮助他们更独立地生活。
“老师专门为孩子设计的一系列康复课程特别好,效果还是很让我们满意的。”自闭症儿童涵涵的妈妈告诉记者, 涵涵通过中心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已经通过考试可以转到正常学校读书了。
三星点亮希望之光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的自闭症患者已超过6700万人,其中40%是儿童。我国自闭症患者总人数达一千万左右,且发病率不断攀升。
《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建立了34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1.7万名孤独症儿童在各级机构进行了康复训练;全国共对13.1万名智力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实施救助项目资助2.4万名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同时培训儿童家长。
据了解,此次夏令营活动得到了中国三星的支持。自2010至2014年,中国三星每年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五年共捐赠5000万元人民币,面向全国聋人、盲人、肢残、脑瘫、自闭症、智障等残疾人开展“集善·三星爱之光系列公益活动”,星星的孩子-山东站的活动就是其系列公益活动中的一项。
在开营仪式上,许小宁在讲话中说道:“中国三星集团奉行‘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的理念,一直在教育支援、农村支援、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四大领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残疾人和农民这样最需要帮助的群体。”
许小宁希望借此活动鼓励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国三星企业社会责任事务局总监孙贵峰也出席活动并讲话。他在讲话中说道:“关爱如海洋,自闭不孤独,我们共同呼吁,让自闭症人士能够早日在无障碍的社会里拥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与机会,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我们共同呼吁更多的支持公益单位和喜欢做公益的爱心人士关注和关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今后,中国三星还将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紧密合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