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或推行全国
摘要:许多地方政府都提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而要申报自贸区的地方政府对此尤其热衷。
华夏时报记者 福蒙蒙 北京报道
近期反垄断调查不断加码,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表示担忧,但商务部近日扔出的一“重磅消息”让外资企业的心又安定了下来。
8月21日,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对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推行近一年,商务部正会同上海相关部门,总结相关经验,研究这一模式能否在全国推开。
“实际上,相关部门早已开始对负面清单的推广展开调研和研究。”一位不具姓名的接近商务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早在去年下半年,相关领导就在一次内部讲话上提到了负面清单取代支持目录的想法。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开始了对负面清单展开调研和研究。
或推广至全国
8月1日,外资企业负责人赵女士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工商局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手续,以往她需要先到园区经发局办理审批,然后才能申请到工商局办手续。“最迟一周,我就可以拿到新的营业执照了,以前没有这么快。”赵女士对记者表示。据悉,苏州工业园区今年1月20日开始推行负面清单制度。
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商务部正在研究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全国推开。“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是在变好的,而不是在下降。” 王受文表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推行近一年,商务部正会同上海相关部门,总结相关经验,研究这一模式能否在全国推开。
负面清单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目前国际上有70多个国家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以清单的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清单之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实际上,除了商务部的表态外,国务院早在今年6月就已发文要求制定国家版负面清单。
7月9日是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召开前一天,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指出: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国务院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以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地方政府需进行个别调整的,由省级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
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要求制定的这份清单,则是针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既包括外资,也包括国资、民资。《意见》并未明确负面清单的出台时间,只是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牵头负责。
多地已试水
如今,许多地方政府都提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而要申报自贸区的地方政府对此尤其热衷。
除了苏州工业园区今年1月实施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制度外,成都也有3个试点区发布了各地的负面清单,共涉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区域发展、环境保护四大领域。
除此之外,深圳前海也在6月发布了首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而广东省佛山市则在近日透露他们已经制定《佛山市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初稿;7月7日,保定市政府也正式对外公布了首批“四份权力清单”,其中就包括外资项目负面清单。
“实际上,实行负面清单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来说诱惑很大,这种诱惑不仅仅是因为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还因为开放力度。”赵女士对记者表示,一些外商投资不能涉及的领域正在逐渐开放,他们相信负面清单会越来越短,中国对他们的开放程度也会越来越大。
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相关数据,上海自贸区自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增长。截至6月底,新设企业数207户,总数达1245户,是去年同期的8.6倍;新增注册资本超过7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
据悉,新设外资企业中,92%属于负面清单范围以外,按照备案方式设立。投资者通过登陆自贸区投资服务平台,自行比对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外的当场完成备案手续,比原来外资审批方式下的8个工作日大幅度缩短,大大方便了境外投资者投资。
“负面清单制度对中国推进政府管理改革以及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国际投资新规则发展的风向标。然而,负面清单制度不仅在于‘面’的推广,更在于‘度’的深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对记者表示。
张茉楠认为,尽管商务部推行“可复制、可推广”的负面清单制度至全国,但从深层次讲,中国版负面清单制度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适应国际规则
记者了解到,负面清单的推广一方面是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则是和国际接轨。
“中国目前参与的许多国际谈判,包括中美BIT、中欧BIT,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都是必需的。”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对本报记者表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力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贸易协定谈判,将未来开放的重点聚焦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
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融入国际经济规则体系的程度正在逐渐加深。全力打造新一代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成为引领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风向标。
7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记者会上宣布,在本轮对话中,中美双方同意争取2014年就双边投资协定(BIT)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并承诺2015年早期启动负面清单谈判。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启动于2008年,迄今已经进行过13轮谈判。就在一年前,经历了九轮谈判之后,双方在第五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确定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将谈判推进实质阶段。也就是从那时起,负面清单这个词第一次开始被国内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余劲松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的深化要求政府进一步放宽管制,特别是对某些行业,应逐步取消对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准入限制,促进竞争;从国际形势看,投资自由化是大势所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在放松外资准入管制,有些国家还通过双边或区域性投资条约或自由贸易协定实现了投资逐步自由化的义务。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官方微信,ID:chinatimes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