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勿让统计体制之弊误导决策
摘要:从1985年中国开始核算GDP到现在,29年时间过去了。可以说,GDP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腾飞。但如影相随的却是,GDP数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频遭质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从1985年中国开始核算GDP到现在,29年时间过去了。可以说,GDP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腾飞。但如影相随的却是,GDP数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频遭质疑。
对此,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中国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巨大,方方面面情况复杂,尤其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导致统计工作经常面临各级政府出于政绩考虑而施加的压力,所以要想将数据完全统计准确很困难。
王小鲁表示,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统计,国家统计局做出了很多努力,近年来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端正政府的政绩观,纠正政府的激励机制,不要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率,更不要去追求虚假GDP。”王小鲁说。
《华夏时报》:当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问题是否已经影响到了对中国经济的准确预测?
王小鲁:GDP是一个由大量的分项指标汇集而成的高度综合性指标,由于涉及到全国无数个生产单位和无数个参与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其统计过程十分复杂。其实,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真实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些人质疑经济增长率统计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核算GDP数据基本上采用了国际标准,国家统计局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进行改善,因此国家层面的GDP核算可靠性相对较高,但不排除有些年份偏差可能较大;相对而言,地方GDP核算的可靠性低一些。
《华夏时报》:当前在经济数据统计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王小鲁: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全国每年GDP增长率和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的GDP增长率不一致。平均每年地方统计的GDP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增长率2~3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就在于在错误的政绩观驱使下,不少地方干预统计工作,报高不报低,这种现象在各级都有发生,特别是在基层单位就更突出。比如,每个县的统计局对本县经济状况统计结果,通常要上报给县委县政府。县里主要领导可能会说:数据是不是统计得太低了?为什么我们的增长率这么低?邻县怎么就比我们高?你们是不是再重新算一算。结果呢,真实的统计数据由于地方政府政绩观的原因被“注水”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每年的GDP统计过程中,国家统计局采取了“挤水分”措施,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些不实的虚假成分,把这部分的成分剔除。这就造成了全国统计的GDP数据低于各省的统计的现象。但是又因为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只是业务上下级指导关系,不能直接修改地方的数据,所以就造成了地方GDP增速数据与全国数据连续多年打架,远远大于全国数据。
这种情况也和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有关。我们国家的各级地方统计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与国家统计局并非垂直领导的关系。这给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带来了不少麻烦。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世界上很少国家现在还采用这种体制。我认为这种体制需要进行改革。
《华夏时报》:两个数据哪一个更准确一些?
王小鲁:在我看来,全国的更准确一些,也就是挤过水分的数据更准确一些,但当然也不排除现在的统计仍然存在一些遗漏。例如两次经济普查以后都上调了全国GDP数据。这是因为常规统计存在某些遗漏,尤其是服务业的统计不够健全,遗漏大一些。
《华夏时报》:李克强总理担任辽宁省省委书记时曾经讲过,GDP是一个人造数据,他更相信一些实物数据,比如说发电量、货运量等。
王小鲁:确实,有时通过对实物数据的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要更准确一些。要生产就要耗电。这中间由于效率提高、节能减排等等原因,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高于电力增长率,但相差不会过大。1998年,国务院提出经济增长目标8%。但当年电力消费只增长2.8%,铁路货运量增长率降到负的4.6%,说明经济在下滑,但事后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年的经济增长率是7.8%。和政府提出的增长目标只相差了0.2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我看来是不真实的。
统计出现不真实的问题,对宏观政策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有时甚至会有相当严重的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后来有所好转,但不排除在某些年份还出现类似问题。举例来讲,电力消费的增长率2007年是14.4%,2008年降到5.6%;铁路货运量的增长率2007年是9%,2008年降到5.1%,2009年降到0.9%。虽然电力和铁路货运增长率大幅下滑,但是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在9.6%,2009年是9.2%。我认为这两年的数据是偏高的。
《华夏时报》:而不真实的数据会误导决策,也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会影响到国家的相关决策。
王小鲁:对。我们发现,分析过去的增长数据似乎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当经济过热时,实物增长率通常非常高,而GDP的增长率上升相对缓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一些实物数据增长率大幅下降,而GDP的增长率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这让人感觉统计部门对数据做了某种平滑处理,上涨的时候往下修一修,下跌的时候往上修一修。这种处理方式不排除存在无意的成分。当数据出现大幅度跳动的时候,统计分析人员有时难以判断这是数据误差,还是实际情况,可能当作数据误差来进行修正。但是也不排除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面临一些行政上的压力。虽然国家统计局一直在对统计数据做“挤水分”的工作,但是挤的时候可能也存在一些人为因素的空间,有可能少挤一点或者多挤一点。这就可能导致前面说的结果。当然这种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更多发生在地方统计中。
这种情况下,统计部门压力减轻,领导也高兴,但对经济决策不利。根据不真实的数据做出不正确的决策会导致国民经济蒙受损失,因此统计部门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当然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不能归咎于统计部门。目前,各级政府在政绩考核方面也做了很多改变,但各级政府关心更多的还是短期经济指标,这些指标都与GDP有密切的联系。这说明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仍然有待改变。这有待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但有些事是近期就可以做的。例如在党政机关的政绩考核方面,我主张减少对GDP和与GDP相关的指标的考核;减少对短期指标的考核;减少对层层上报的统计指标的考核。增加与民生相关指标的考核;增加中长期指标的考核;增加客观监测指标和直接反映民意的指标考核。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官方微信,ID:chinatimes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