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潜入“通道业务”高危区
摘要:一些P2P已经不再安分网络借贷本业,而是将触角伸向了信托、票据、股票和期货配资等类“通道业务”上。
华夏时报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一些P2P已经不再安分网络借贷本业,而是将触角伸向了信托、票据、股票和期货配资等类“通道业务”上。
“一些银行、信托、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撇开不做的项目,如今P2P接手过来了,与高风险绑在了一起。”8月19日,深圳一家P2P平台CEO王华(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一些被利益驱逐、风控弱小的P2P,在资本大市场诱惑与拉拢之下,正在走向异化之旅。
这些类通道业务,一个项目的融资规模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成为了P2P平台当中的大买卖,而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倒逼P2P跑路和倒闭,最终损失的则是成千上万的投资人。据一位P2P行业人士透露,一些项目出事的P2P平台息事宁人,往往劝告投资人转为该项目股东甚至P2P平台股东,“实际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很大!”不少P2P投资失败者也因买P2P买成了股东。
致命诱惑做“通道”
8月中旬以来,深圳一家P2P平台的总经理魏大志(化名)忙得没日没夜,不但为公司平台优化和后台系统升级操心,还常常要接待一些机构中的“大人物”,他们都是为一些大项目融资洽谈而来,“有推荐类房地产信托项目的,有投资公司为PE、VC募资的,还有股市定增基金上门商讨的……”
魏大志迷惑了,此前P2P只从事网贷小额借贷业务,现在竟然成为了资本市场各大机构的心仪对象,这些送上门、闻起来香甜可口的“蛋糕”,吃还是不吃?形形色色的民间借贷开始线上化,而且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开始与P2P对接。
一些胆子大的P2P早已捷足先登,抢入了这些高风险业务。王华告诉本报记者,“某省的大型P2P,都是帮房地产做信托通道业务,那些已经被信托公司拒绝的地产、矿产项目,只能通过P2P做替代,将原来的信托类产品包装成类信贷产品,放在P2P平台融资。”
最近几个月,一些新型P2P平台上线快速募资让行业惊呆了,魏大志对记者说,一些专门为股票和期货客户提供配资业务的新平台上线,一两个月便融资上亿甚至数亿,“传统的P2P平台一年才能做到的事,他们一两个月便做到了!”还有一些P2P平台涉入了上述通道业务,但在平台上依然打的是借贷的幌子,实际上资金都流向了股票、创投、信托等高风险领域。
深圳联金所市场总监张小江对本报记者分析称,此前一些房地产、矿产、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已没办法从银行贷款,只能走表外如信托、理财产品等融资渠道,但现在监管更严导致信托和表外也走不通了,就只有潜入P2P,“P2P相对来说快速、效率高、中间环节少。同时P2P规模也不断增大,加快了利率市场化,其利率如今也降下来了。”
P2P最初的业务,只是个人对个人的小额借贷中介业务,随着规模的增大,一些大型平台开始对接中小企业借贷业务,如今,却跨出了借贷的本性走向了资本大市场做起了“通道业务”。
政策性限制融资的高风险房地产、矿产等项目已被银行拒之门外,至于股票、期货融资业务,这些也都是银行拒之门外而且严控资金用途流入的领域,这些银行弃之如鸡肋、唯恐避之不及的业务,P2P开始捡起来拼命啃咬且津津有味。
风险意识在利益面前退成了次要,一些P2P无法经受资本大市场的强烈诱惑。张小江称,现在行业里都倾向做大项目,导致P2P由个人对个人转向个人对企业、对机构的大项目,甚至一些类通道业务,“这样成本就比较低,一两个人就可以做几千万的项目,几十个人就可以做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的项目,当然风险会急剧放大。如果做小额项目,需要耐得住寂寞,做几亿的小额借贷业务需要几百人,成本很高,但风险就相对很低。”
“未来风险肯定会暴露,只是时间问题。”王华认为,不能盲目扩大规模,从而陷入异化之路,因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薄弱风控陷入“高危”
P2P的监管规定尚未出台,而此前提出的四条红线也未涉及P2P平台融资的具体投向,由于法无所禁,一些形形色色的民间借贷便穿上P2P的外衣,到网络上大行其道进行各种融资业务。印子坊CEO吴晖认为,这些业务没有促进再生产,更多的是一种投机性行为,“从平台经营的原点来讲,这种不能说是P2P的本业,只能是一种边缘业务。”
上述P2P行业人士透露,出了事现在大家只是“包住”,“出事的项目怎么办?一是平台把投资者叫到一起商量,告诉不要声张,因为声张钱就会回不来;二是劝说投资人项目企业的成长性很好,描绘美丽前程,把债权转化成股权。最终投资人由借贷的债权转成了入股项目或企业,如果项目彻底烂了,就转成了该P2P平台的股东。本来投资者买的是理财产品,最后买来买去变成股东了,跟炒股套牢炒成股东一样。”
显然,P2P涉及类通道业务,不仅仅是项目本身的高危性,还在于P2P平台自身风控的薄弱性。吴晖分析道,监管规定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等,单笔业务不能超过资本净额的5%,但目前一些平台注册资本数百万元,已经接手的大项目金额数千万甚至上亿,而一些注册资本上千万的,接手的都是好几亿的大项目。
张小江则引用了另一指标杠杆率,“只要涉及借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是巴塞尔协议,该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8%,但一些P2P平台的杠杆率高达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此外,与银行相比,P2P出事后倒闭的风险几乎是百分之百。而银行资金链紧张,随时可以去同业拆借市场周转,有央行进行资本松紧度的调节,“P2P项目出事就只有跑路倒闭一条路,其他P2P平台自顾不暇,不可能伸手来救你!”所以,张小江认为P2P应该采取比银行更严的风控,比如杠杆率控制在10倍左右,这样才可能在风险来临时躲过一劫。
银行由于资本实力和风控强大,可以对接大中型企业信贷项目,P2P由于风控和规模使然,那么就应该与个人或小微企业对接。“项目错配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上述P2P行业人士认为,从P2P的交易结构来讲,应该从事结构合理、风险分散的项目,不能对接单个金额过大的项目,更不能进入风险过大类通道领域,一旦出事对平台和投资人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