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生物产业新政择日公布

作者:杨仕省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18 17:06:00

摘要:2020年产值突破6万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还在审批中。”4月15日下午,发改委产业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待审批完后择日公布。 

同日,国家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课题负责人、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昌林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时机成熟了。”  

非同一般。据悉,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发改委此前会同财政部、科技部等19个部门参与制定,被列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外的其他产业的相关调整促进政策中。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透露,金融危机下,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已上报国务院审批。“会尽快出台该政策,并重点组织实施,包括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微生物制造、现代中药等高技术产业化。”张晓强说。 

“生物产业是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张晓强进一步指出,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林业等有关行业。  

专家认为,如果还会有一些政策的话,重点应该在消费和民生方面,因为中国经济要持续复苏,根本问题在最终需求。   

生物产值突破6万亿 

“预计今年突破1万亿元。”4月15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秦脉医药科技公司总裁王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未来还会保持20%以上的速度。 

统计显示,2008年生物产业实现产值8600多亿元,同比增长25.5%。王波据此预测,从发展形势看来,2009年实现1万亿完全没有问题。“只要实现20%的增长,可以轻松的实现1万亿这个指标。”王波说。 

一路高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预测,“到2020年,中国医药卫生相关产业的产值将达到4万亿左右,加上相关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6万亿元。”桑国卫指出,生物医药产业不仅是战略产业,而且将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将来会占到中国GDP的10%或者以上。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全球生物产业正以每五年翻两番的速度发展,医药卫生相关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美国2003年就达到了15%,中国只有4.7%,比较而言,我国的发展潜力很大。 

市场预计,随着新医改政策的落实,将对医药行业长远发展构成重大利好。一个明显的例证,近期生物制药板块持续走强,如长春高新、紫鑫药业、武汉健民等。 

值得一提,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要求,把生物产业作为重点战略产业加快发展——形成1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重点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建立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形成8个产值过5百亿的生物产业基地。而且,产业规模要快速增长,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在此基础上,2020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周期回落的过程中,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行业的增长潜力无限,其中的优势企业必将脱颖而出。  

“看好生物医药。”医药行业研究员王亚伟告诉记者,过去3年,生物医药子行业无论是从收入,还是利润增长都是远高于整个医药制造行业。专家认为,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必将拉动内需。  

生物经济已成新增长点 

一个总投资1.6亿元、按欧盟标准建设的超大型生物工程药物研发基地3月底在黑龙江开工建设,据说这仅是该省117个生物重点项目中的一个。 

据悉,黑龙江省在2008年即提出把生物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推动。该省省长栗战书说,力争到2010年,生物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以上;到202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  

除黑龙江外,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省区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新建大批生物技术园区。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各省市未来5年用于支持生物与医药产业的经费超过200亿元。  

记者获悉,为加速生物经济发展,形成2-3万亿元的产值,政府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左右,形成5000-8000亿规模的生物技术产业,为应对金融危机作出新贡献;第二步,到2015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6000亿元;第三步,到2020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2-3万亿元,形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把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被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而在国家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植物、重大传染病防治等三个专项与生物技术相关。  

而且,发展生物经济正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战略举措。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10倍。毋庸怀疑,生物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达国家的投入产出率为40%左右,美国达到60%,而中国生物医药方面的投入产出率不到1%。”王昌林说,在产业化方面,中国至少落后15年。 

“生物技术是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经济格局的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研究所院士杨胜利直言,而今政府十分重视生物产业发展。一场生物技术的变革已经悄然开战。  

医药产业安全争议  

在看好行业未来的同时,也有专家对药品安全提出了担忧。中国药学会药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瑞霖指出,在医改和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下,宏观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发展是个利好,企业更应该顺势而为。 

王波则告诉记者,“在激烈的竞争下,药品的安全性是一个巨大的隐忧,对监管部门、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是一种考验。” 

事实上,重视药物安全性被多位专家所呼吁。站在药品安全性角度,王波预测2009年将是考验中国政府对药品监管的一个年度,也是考验企业生存的年度。 

王波分析,CPI、PPI加上金融危机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巨大——很多原辅料、制造成本、研发成本在刚性增长,同时企业又遇到了招投标的问题,还可能有更加严格的药品价格管制等。 

“这就形成了一个剪刀差。”王波说:“如果这个巨大的剪刀差下有一半企业处于生存危机时,出现药品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浙江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认为,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其实由多种因素引发,如中药临床使用、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中药标准不统一。 

宋瑞霖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不同在于,中国必须要研讨13亿人在吃药背后所引发的政策环境问题,因此除了要研究基本药物政策,尤其是医药产业政策。“如果没有明晰的产业政策,药物政策将很难实施。”王波说。 

于明德认为,中国现在一个重要的国情就是不缺药,应该更多地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期待生物产业对此有所顾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