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万亿投资引导产业内迁
摘要:中国悲观论的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喜欢孤立分割地看待地方债务问题,放大全国性房地产的下滑趋势,耸人听闻地描述地方政府的偿债高峰。
李肃
中国悲观论的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喜欢孤立分割地看待地方债务问题,放大全国性房地产的下滑趋势,耸人听闻地描述地方政府的偿债高峰。但是,若从全局性的思维去看,立即会看到全新的东西,看到大投资盘活大局面、大剌激赢得大增长的新出路、新空间。特别是从振兴农业的主题继续延伸,将沿海大都市传统产业的大转移与房地产发展,与地方债解困通盘考量,分隔孤立的死局就会变成新一轮城市化发展的精彩活棋,地方债困局也将迎刃而解。
为此,我认为应当借鉴百年来的美国经验,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调动万亿资金引导传统制造业的集聚化转移,靠第二产业的区位转移和能力提升,推动新一轮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美国的历史经验
在美国,从1890年代GDP超越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开始,用了70年之久完成了传统制造业向产业聚集的新兴城市转移。在此前后,美国发生过三次地方债务危机,最终都是靠大国经济的区位布局变化得以解决。
钢铁城匹兹堡得益于美国钢铁产业转移,美国钢铁产业发端于木炭和小铁矿集中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随着木炭被无烟煤代替,向西迁移到靠近无烟煤产地的贝斯力赫姆和斯克兰顿一带,焦煤技术推广以后继续西移,转移到生产焦煤的匹兹堡地区。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家具制造业,最早从东北部地区即纽约、宾夕法尼亚和新英格兰发展起来的,后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接着再向南部地区转移。每一次的转移实际上是移向制造成本更低和优质硬木资源丰富的地区,这种“制造能力的转移”在北美和海外的大多数产业中均为如此。目前,位于美国南部地区北卡罗来纳州的高点市,是驰名全美的最大的家具制造业和销售中心,也是世界第一流的家具中心之一,每年的4月和10月都会在此举办全球最大的国际家具及家饰展。
二战以前的产业转移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而到了二战以后则与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飞涨,内地中小城市的生活指数明显偏低,由此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区域经济布局不断变化有关。这种产业的转移过程,必然带来了地方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于是,美国地方债务随之发生了三次大危机,这是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转移节奏不合拍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19世纪40年代的州政府债务危机发生在8个州和佛罗里达领地。引发债务危机的起因是,州政府将绝大部分政府担保债务资金划拨给州银行,用于支持私人公司投资运河、铁路和公路等项目,由于产业转移滞后而使得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效率低下,大面积债务违约随之而来。
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的州以下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引发这次债务危机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将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土地开发项目等投机性投资,并主要依靠土地升值后的特别房产税等收入来偿债,在1873年经济萧条导致大量投资项目失败后,过分依赖土地收入还债的模式顿时难以为继。
第三次,20世纪30年代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由于20世纪20年代汽车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经济进入过热发展的投资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急速增长,美国地方政府资本投资的水平从1920年到1930年增长了近1倍,其资金主要通过发行一般责任债券募集,并以房产税收入作为担保。但是,1929年的大萧条扑面而来,到1932年,33个州偿债支出超过年度总支出的10%,其中14个州更是超过了年度总支出的15%,市级政府债务拖欠呈爆炸式恶化。1932年,有678个地方政府发生债务拖欠,到1935年底,超过3200个地方政府资不抵债。
由此认识地方债务危机,其本质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悲观派如此大惊小怪。但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是,美国政府和国会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
美国前两次债务危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拒绝财政援助地方政府,由此推动了地方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并加强自律约束。特别令人惊叹的是,摩根财团曾经在政府危机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他们承接政府债务,推进政府改革,最终靠提高财政收入,不仅化解了政府的危机,而且实现了放贷的商业利益。
到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大行其道,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恪守不为下级政府举债买单立场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了对下级政府公共部门的转移支付。1932-1940年,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对下级政府公共部门的补助力度创出历史新高。
正是由于政府开始掌握了三级政府的互补互动,并开始注重政府投资与产业转移的匹配关系,二战以后的传统产业内移过程没有发生地方政府债务潮,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才出现底特律为爆发点的新的危机。
综上所述,地方债务问题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必然,解决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地方全面拉动产业要素加速流动,二是中央补贴吸引产业要素聚焦流动。
二、中国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产业布局,是从北方工业重镇向南方经济新区,从西部三线工业向东部沿海地区迅速转移,形成了东南沿海为主体的外向型传统制造业。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传统工业产品的外贸受阻,而4万亿政府投资只是进入了各地的基础设施项目,而与传统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布局没有同步运筹和紧密关联,巨大的投资多因没有产业的支撑而得不到回收和收益,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也应运而生。为此,推进沿海大都市低端产业与特色产业向中西部集聚转移,对未来经济发展和化解地方债务至关重要。因为:
1、传统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不可阻挡。
“十五”期间内陆省份与东部工业发展的差距还在拉大,但进入“十一五”后,中西部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与东部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东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由最高时2004年的63.3%下降至2010年的55.2%,减少8.1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和西部则分别由14.8%、13%增至19.6%和17.2%,分别上升4.8和4.2个百分点。同时,“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有8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30个行业份额都在下降;珠三角地区有9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28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份额不变。
2、我国传统产业向内地的集聚化转移远没有完成。
东部地区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除了煤炭等资源加工业比较集聚,其他产业仍然在分散状态下自发转移。其中第一大问题就是近年来各地的盲目招商,饥不择食、盲目上马、各自为战,结果是招商低效,吃尽苦头;其二是沿海制造业不断向东南亚的海外转移,对向内陆广大腹地的产业转移形成严重的竞争性分流,到越南开始暴砸中国企业并造成人员伤亡时,海外转移的安全问题,在周边国际环境极其复杂的背景下也就凸显无余了。
3、产业集聚转移是一项三重意义并存的宏大工程。
一是外贸与内需联动的传统制造业要靠行业的集聚化转移提高成本竞争力。
因为,只有产业集聚化转移,才能集约化再造国际市场竞争力,科学性布局内需市场的物流配送。
沿海布局的传统制造业,虽然拥有临近港口的出口加工优势,但只要农村收入超越城市,内需拉动的市场结构就会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内迁,把内迁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与集聚转移的规模优势和物流优势结合起来。
二是农民工就近务工要靠行业的集聚化转移提高人才竞争力。
因为,只有产业集聚化转移,才能集约化回流农民工骨干,专业化提升区域劳动力素质。
多年来的农民工现象虽然多有弊端,但培育了大量有产业技能的产业工人,从2004年起东部地区出现“用工荒”之后,相当比例的农民工选择还乡就业,他们需要集聚化产业转移来提高农民就近务工和就近消费的最大化功效。
三是保障新兴城市的生活指数差异不影响员工生活质量,要靠行业的集聚化转移提高环境竞争力。
因为,高端产业及高端人才仍然聚焦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线大都市,房价与物价奇高必定拉高城市生活指数。这时,传统产业只有集聚化转移才能造就规模生产的大公司,不仅带来产业分布的合理,而且能够建立大公司与地方政府互动,创造更好的宜居生活环境,使收入水平差距与生活指数差距同比变动,不影响员工的实际生活质量。
三、政府的积极作为
当今中国的重大的问题,是怎样阻止东部大都市的传统产业全面外流,怎样靠政府的积极作为推动新兴城市及中西部中小城市的产业集聚。这不仅对中国保持和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意义重大,而且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唯一出路。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经济的优势是产业腹地巨大和内销外贸互补。中国的产业转移布局刚刚开始,又受到东南亚、东欧、南美与非洲的巨大挑战,政府必须有积极的作为加以引导。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地方城市债已进入偿债高峰,今年偿债规模就达2.4万亿,是压力最大的一年,而明年后年压力也不小。由于房地产行业景气下滑,“卖地财政”也遇到重大困难。
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史与地方债务危机史都充分表明,债务问题的核心,还在于产业的发展。城市没有有效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偿债能力,房地产也难以发展。美国底特律等很多城市出现产业衰落,恰是这些城市最终破产或濒临破产的根由。
为此,政府必须在提升产业转移效率、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等一系列方面有大的投资和大的作为,避免低效投资、避免盲目招商。这也同样是“基础建设”,同样要花费巨大的投资、投入巨大的资源、付出巨大的努力。否则,高水平的集聚化转移是不可能的。
而只有产业集聚化高效转移,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产业的规模优势并提高政府税收,并因专业人才稳定化的城市内部流动而抬升房价,从而全面化解政府的债务危机。
高负债的地方政府,大多是在基础设施上过度投资。为此,从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定位上看,债务越高、基础设施越好的城市,越该优先集聚转移。但是,这些城市由于负债较重,其他的优惠与补贴难以倾斜,需要国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给予全力的支持。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下滑,沿海传统产业的集聚转移,既是一种投资活动,可以靠工业、制造业的新一轮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同时,它又具有双重性内需提升价值,一方面产生巨大的工业设备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因产业集聚内迁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并提高了质量,可以大大刺激国内外的产品市场需求。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借鉴美国产业布局的经验,要更积极地制定强刺激的产业政策,用政府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拉动传统制造业的集聚化转移,提升新兴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一揽子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
为此,我们主张启动制造业区域性集聚转移的万亿投资计划,一定要考虑地方负债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双重因素,进行地区经济的战略规划和综合平衡,在解决地方债务危机的同时,推动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改革与发展紧密地融为一体。
(作者为和君创业咨询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