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机制决定救灾效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截至8月6日10时30分的初步统计,已造成589人死亡、9人失踪、108.84万人受灾。
为何鲁甸地震震级不高却伤亡惨重?如何评估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救援行动?如何提高救人执行力?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正在一线指挥救灾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
四种原因导致伤亡惨重
《华夏时报》:为什么震级不是很高的地震会造成如此惨重的后果?
刘文奎:地震的消息乍一发布,我就跟同事说,6.5级的地震如果发生在一般城市,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鲁甸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鲁甸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主要是泥土房和砖瓦房,大部分房屋可能都没有承重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差。其次,虽然震级不大,但震源深度却只有12千米,属于浅源地震,震源离地面不太远,易造成较大的危害。第三,就是鲁甸的人口密度比较大,达到了265人/平方千米,接近云南平均水平的两倍。另外,由于鲁甸县地貌错综复杂,交通设施薄弱,导致救援设备不能及时进去,伤员也出不来,也会加剧伤亡的情况。
因此,此次地震跟雅安相比,虽然震级不高,但造成的损害却很大。目前来看,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3年来任何一次自然灾害,形势很严峻。
《华夏时报》:你如何评价政府在地震后所体现出的救援行动能力?
刘文奎:在地震发生后,政府救援的整体行动能力不错,救援机制较好,启动应急响应和救援装备、下拨救灾款等都很及时。起初,鲁甸地震符合2011年修订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的启动三级响应条件,即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
随着地震灾情的发展和上述预案的修订,按照国务院领导指示,国家减灾委决定于4日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Ⅰ级,进一步支持鲁甸地震灾区做好救灾工作。而启动Ⅰ级响应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飞赴灾区察看灾情,响应非常迅速。
急需建立协调机制
《华夏时报》:民间组织的救援表现如何?
刘文奎:民间组织的救援行动也非常迅速,经过汶川、玉树和雅安地震的参与,很多公益组织对中国地震的救援已经富有经验,地震发生后两三个小时内就作出了反应,并赶往灾区,令人感动。
具体来说,民间组织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打造一个全社会的捐赠通道。二,很多公益组织有专业的设备和救灾队,有自己的救灾网络,在应急阶段和安置阶段,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维护灾民的生产生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动员志愿者参与方面也能提供很多的人力支持。
《华夏时报》:民间组织在救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刘文奎:最重要的是角色定位问题,也就是说,各个民间组织在抗震救灾中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说,专长是在紧急救援阶段生命救援的,要第一时间去搜救。擅长过渡期安置的,要尽快地把物资调到灾区,对灾民及救灾人员进行资源补给。而那些做灾后重建工作的,这个阶段除了关注灾情做好评估,尽量不要急着赶赴灾区。总之,该你上的时候你就上,不该你上时你去了反而增添麻烦。
《华夏时报》:但往往是地震发生后,很多公益组织抗震心切,一窝蜂似的赶往灾区。
刘文奎:所以应该有一个协调机制。但因为地震事发突然,事先不知道谁会到灾区,很难预先做出安排。只有大家到达灾区后,才会形成自发的协调,实际上现在一线已经有协调机制了,这个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在雅安地震时,政府曾做过一个很好的尝试,建立了一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统一提供办公室,统一对接需求的资源,大家就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秩序井然。这一次,我们也在跟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希望能把这个雅安模式借鉴过来,尽快打造这样一个紧急沟通平台。
未来,我希望各地政府都能事先了解这个机制,事先有预案,一旦有灾害发生,马上就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对接这些社会组织,这样就可以让局面从混乱走向有序,既提高了效率,又能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如果单靠社会组织自发来协调,及时性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因为事先谁也不清楚谁来、谁不来。
其实,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青基会、妇基会、壹基金、腾讯基金会、爱德、南都等在内的7家基金会已经有一个协调机制,我们正在跟云南有关部门衔接,看能否搭建一个这样的沟通平台,让社会组织的救灾更有序。
救人执行力功夫在平时
《华夏时报》:目前来看,尽管各方救援人员很积极,但灾区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刘文奎:是的。最大的挑战主要受制于当地的路况条件,因为交通设施差,直接关系着生命通道是否畅通、伤员能否及时运送出去,伤员能否得到及时救治等。从相关报道看,让人揪心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受地震、暴雨等因素影响,救援设备无法进入,部分伤员无法及时运送出灾区;昭通血站也告急;一些地方食品也出现了短缺……这都给救人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华夏时报》:这种挑战无疑对我们的救人救灾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你认为如何提高救人救灾的执行力?
刘文奎:首先是科学部署,以集中更多的力量和资源。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明确指示,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抵达灾区“督战”救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部署,进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其次,一旦灾害发生了,很多事儿就不好控制了,因此平时要做好预案,且有严格的训练,还要做好储备,也就是说,要提高救人执行力,功夫要做在平时。这样的话,一旦灾害发生,相应的机制就会启动,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准备充分的物资和设备就会尽快发挥作用,损失才有可能降到最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