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欧盟何不愿制裁俄罗斯?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26 00:07:00

摘要:俄罗斯左右着欧洲能源供应,再加上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欧盟对俄罗斯在MH17坠机事件中的作用虽然深感气愤,但暂时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制裁措施。

欧盟何不愿制裁俄罗斯?

赵灵敏
    马航MH17航班遭击落事件,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愤怒。《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都公开了一张有弹洞的马航客机残骸照片,称是首次有确凿证据显示客机是被地对空导弹击落的。但真正的国际调查还未开始,而参照以往的国际空难调查惯例,类似的调查费时费力,没有一年半载难以完成;而且因为牵涉到大国关系,最后的真相往往都是有限真相。像1983年苏联击落韩国客机事件和1988年美国击落伊朗客机事件,其中的很多细节至今依然扑朔迷离。
    尽管事件真相还远未查明,但新一轮的国际关系博弈已经开始。美国、欧盟和乌克兰政府众口一词地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东部反政府武装,而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武装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资助和怂恿,因此对乌克兰东部反政府武装的怀疑所产生的压力最终也落到了俄罗斯身上。近几天,美国总统奥巴马、荷兰首相吕特和英国首相卡梅伦等西方政要都疾言厉色地对普京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俄罗斯确保调查人员能全面调查,否则将推出新一轮制裁措施。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有意通过此次坠机事件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的外交和经济压力,甚至借此改变乌克兰危机的走向,因此对制裁态度积极,但欧盟的态度就要暧昧多了。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22日的报道,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日前就马航MH17坠机事件发出强硬表态,他表示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威吓与含糊其词”失去了耐心,称俄罗斯的行径与二战时纳粹德国的行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并呼吁欧盟联合对俄罗斯采取“三级”制裁。所谓“三级”制裁是指对能源、金融和国防三大俄罗斯关键领域实行禁运,这些制裁措施一旦实行,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可谓见血封喉,不怕俄罗斯不屈服。但奇怪的是,尽管此次空难的受害者大多数持有欧盟国家护照,但迄今为止欧盟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一直出言谨慎。普遍认为,7月22日开始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可能对制造SA-11地对空导弹的俄罗斯军火商实施制裁,因为普遍怀疑是SA-11导弹击落了马航飞机,但出台“三级”制裁计划的可能性不大。
    这一方面是因为对俄罗斯和乌克兰东部武装的指控还未坐实,更主要的原因是欧盟其在能源供应上高度依赖俄罗斯。在欧洲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中,俄罗斯的供给大约占了30%。欧洲的汽车、取暖、照明、工厂等严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因此,如果欧洲切断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它遭受的损失不会比俄罗斯小。因此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英国石油公司以及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空难后均表示,他们打算继续推进已经启动的俄罗斯油气开发项目。难怪《华尔街日报》此前调侃说:如果一个国家想做坏事的话,最好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这样坏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原谅,至少会被忽略。
    而具体到每个国家:因在马航坠机事件中荷兰籍遇难人数最多,荷兰本应该是态度最强硬的国家,但俄罗斯是荷兰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对俄罗斯更录得210亿欧元贸易逆差,为欧盟28国之最;更重要的是,荷兰是俄罗斯企业和富豪最重要的三大避税天堂之一。俄罗斯的能源巨企及零售企业,当中包括跟普京关系密切的富豪,都把数以十亿美元计资产转移到荷兰。俄罗斯央行数据显示,俄罗斯的海外投资有5000亿美元,其中约2/3的投资集中于塞浦路斯、荷兰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三地。
    英国同样在俄罗斯有巨大的利益。英国新任外长哈蒙德在坠机后告诉英国BBC:我们需要做的是表达出震惊、愤怒,并进一步强化立场。要让俄罗斯感到有成为国际社会“贱民”的危险。首相卡梅伦也积极倡导“三级”制裁,并批评欧盟对俄政策软弱,但今年3月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欧盟商议对策时,有记者拍摄到英国官员手上阐述英国立场的密件,其中一项便是“要保证不损害英国金融界利益”。英国是俄罗斯投资第六大受惠国,英国2011年为俄罗斯提供的商业及金融服务就达17亿英镑。英国石油公司在俄罗斯石油公司中持有19.75%的股份。巨大的利益面前,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达德利说,西方国家对俄制裁不会影响该公司业务,公司在俄罗斯的投资坚如磐石。
    德国就不用说了。除了和俄罗斯历史上的种种渊源之外,德国1/3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来自俄罗斯。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是作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管道子公司Nord Stream AG的董事长,今年5月施罗德赴圣彼得堡庆祝了自己的70岁生日,普京到达生日宴会现场并与施罗德拥抱的照片传播到了全世界。德国主要经济研究机构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的研究分析显示,如果对俄罗斯采取严厉制裁措施,德国的经济增速可能下滑多达两个百分点,这可能把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推向衰退。而根据德国政府的测算,如果德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破裂,可能导致30万德国人失业。
    除了上述国家之外,法国有巨大的对俄武器出口、意大利和希腊则存在着巨额的对俄贸易赤字,因此都拒绝做出更强硬的回应。显然,因为俄罗斯左右着欧洲能源供应,再加上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欧盟对俄罗斯在MH17坠机事件中的作用虽然深感气愤,但暂时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制裁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可以全身而退。随着调查的继续,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天下。如果到时证明事情确系俄罗斯或乌克兰东部武装所为的话,再大的利益恐怕欧盟都得放下。
    而从长远看,俄罗斯一再使用能源武器对冲政治上的风险,已经引发了美国和欧盟的警觉。伴随着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将这一技术输入波兰等页岩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以缓解欧洲能源供应的呼声不绝于耳。一旦欧盟实现了更大程度的能源自主,俄罗斯的能源武器就不灵了,与之相随的必定是其国际地位的进一步下降。普京虽然强势,但除了能源之外,并没有给俄罗斯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美国参议员麦凯恩所说的“俄罗斯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