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信托业的高热后遗症

作者:陶盈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18 22:50:00

摘要:净利润分别增长390%、88.22%和2.3%,这是3家披露“半年成绩单”的安信信托、平安信托和中融信托交出的答卷。
陶盈舟
    净利润分别增长390%、88.22%和2.3%,这是3家披露“半年成绩单”的安信信托、平安信托和中融信托交出的答卷。
    尽管更多信托公司的“成绩单”还在等待中,但这并不能阻止外界对于信托公司业绩的猜想和预测——因为它不仅关乎今年上半年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与“监管”的政策影响,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今年下半年乃至全年的行业走势。
    无论业绩如何,“面对此轮调整,转型和变革都将是不变的路径。”华融信托袁吉伟认为,只有借助于转型发展,进一步释放信托制度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托业才能迎接下一个黄金发展的十年。
    事实上,在过去十年中,信托业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累积了重重问题,而这正是2014年上半年信托业从“固化”到“突围”、从“监管”到“改革”大变局的时代背景。
亟待安放的“刚性兑付”
    十万亿成了一道坎。
    在迈过十万亿大关之前,形容信托业的词汇多是“迅猛生长”、“狂飙突进”;在迈过十万亿的关卡之后,“增速趋缓”、“行业天花板”乃至欲破不破的“刚性兑付”成了信托业最新的标签。
    从2014年开年至今,一波又一波的“兑付危机”在这个大资管时代不断冲击着信托业,也不断动摇着“围墙”内外这根脆弱的神经。
    今年年初,一则中诚信托山西30亿元矿产信托遭遇兑付危机迅速引发了业内对首例打破“刚性兑付”的猜想,尽管该项目最终并未实际打破“刚兑”神话,但却成为2014年“刚性兑付”危机频发的导火索。
    随后山西联盛债务危机导致的吉林信托松花江(77)号项目连续六期逾期、五矿信托4亿元兜底上海荣腾置业、陕国投2.11亿元兜底福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信信托乾景套利计划2亿元贷款悬空等,都让“刚兑”这个专业名词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7月8日,由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首份《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共有5家信托公司的23笔风险项目被问责。但201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即出现了显著增加。本报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先后出现违约、逾期和延期的信托产品目前已达16只,涉及金额近百亿元,波及的信托公司包括中诚信托、陕国投、中铁信托、长城信托、湖南信托、西藏信托、山东信托、渤海信托等等。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信托业是一定需要打破刚性兑付的,只不过现在是否就需要打破还值得商榷,“因为这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的问题。”
    袁吉伟认为,刚性兑付作为信托公司保护投资者以及维护自身声誉的策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信托业大发展以及树立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下行周期风险项目暴露的增多,信托公司所背负的兑付压力越来越大,其弊端也不断显现。
    “目前行业的大趋势就是打破刚性兑付,但如何打破、如何操作是个难题。”一业内人士表示,刚性兑付的打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相关制度和路径设计保驾护航,否则可能引发投资者的一定恐慌。“因此,短期内刚性兑付还是难以打破的,但信托公司和监管部门需要共同想办法,在不破坏投资者信心的基础上有序推进。”
开弓的改革之箭
    事实上,信托业需要应对的并非仅仅是“刚兑”压力。
    4月,一份号称史上最严的“99号文”横空出世,按照该规定,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项目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提供通道的一方为项目事务风险的管理主体,同时,厘清权利义务,并由风险承担主体的行业归口监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切实落实风险防控责任,防止以抽屉协议等形式规避监管。除此之外,“防止第三方非金融机构销售风险向信托公司传递”也被提及。
    显然,在频发的“兑付危机”下,这份“99号文”不仅被解读为信托业改革大门的开启,更传递出监管层对不断壮大的信托业风控的升级、完善与规范化监管,目标则是直指“转型发展,回归本业”。
    位于北京金融街的一家信托公司王经理告诉记者,监管层希望信托公司能够摆脱对通道业务和业务融资化的过分依赖,真正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轨道上来,不要只追求规模的扩张,“但在实际操作和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这太难了”,因为一面是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募资和刚兑的压力都导致公司更为艰难,另一方面则是转型带来的业务更迭。
    对此,李旸分析指出,信托公司在“99号文”之后是否能真正戒掉对于通道业务的“依赖”还有待观察;但即便转型成功,现在的创新业务如家族信托、土地流转信托等,其体量也无法完全填补那些因为通道业务而受到影响的资金规模,更何况这类创新型信托一方面与信托公司自身的研发团队和实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客观条件,并非所有信托公司都能开展。所以,监管除了完善机制和加强风控外,在明确转型方向的同时,也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细则和扶持政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提倡或是促进上。
    在袁吉伟看来,无论如何艰难,99号文已经重新框定了行业治理体系新目标,“就下半年而言,重中之重还是继续加强指导信托公司风险防范,保证不发生系统风险,实现行业平稳发展;另一方面,99号文所提及的分类监管、行业稳定基金等也都会有进一步的方案设计或者落地举措。”
     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认为,正是周期之力、变革之力和监管之力三重力量重新塑造了信托业在整个金融领域的地位以及自身发展走势,如果说信托业当下需要面对和解决新的发展常态:增速放缓,那么就需要进行自我变革和突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风控、创新与转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