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中国征信的前程

作者:张夏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12 01:33:00

摘要: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资格的个人征信机构名单将会陆续在央行网站上公布。

中国征信的前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在7月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联合举行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张子红就个人征信牌照透露,目前正在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征信机构设立申请和备案工作,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资格的个人征信机构名单将会陆续在央行网站上公布。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在7月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与没有征信系统相比,征信系统在2012年拉动了我国约0.33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而相比于世界范围内0.9%的水平,我国征信系统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
何为征信
    “我本人非常不喜欢‘征信’这两个字,从个人观察而言,也正因为这两个字,造成了一些人对征信系统功能和作用的误解。”在6日出席《征信系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下文简称《研究》)报告发布会上,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这样表示。
    王晓蕾认为,从语义来看,“征信”一词带有主动的色彩,而央行征信系统平台本身,更倾向于“credit reporting”或者“credit sharing”。
    “征信中心的出发点是为从事贷款的机构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共享的就是各家机构自身的借款交易信息。所以说,这个行为不是征信机构主动搜集,而应该是放贷机构报送。”她说。
    目前,由央行主导的征信系统包括了企业征信与个人征信两块,其中企业征信是由早期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2005-2006年间升级后形成,个人征信中心则是从2004年开始建设,2006年1月在全国正式运行。
    《研究》披露,截至2013年12月底,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信息1919.3万户,其中453.8万户有信贷记录;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约8.39亿人,其中3.21亿人有信贷记录。
    此外,《研究》称,目前征信系统基本覆盖了各类金融机构,包括所有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地方性金融机构和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等。截至2013年底,征信系统接入的金融机构达到1400多家。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庞家任表示:“征信系统对贷款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借款人贷款发放量的促进作用;二是对于信用记录不良的借款人贷款发放量的抑制作用。”
    根据测算,从2008年到2012年,征信系统平均每年改善了4103亿元人民币的消费贷款质量,促进了5885亿元的消费和投资增长。与没有征信系统的情况相比,2012年征信系统拉动了0.33个百分比的GDP增长。
    但庞家任同时表示,从国际范围来看,征信对GDP的拉动平均在0.9%,相比之下,我国的征信系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市场始起步
    由央行主导的征信系统自2006年左右基本成形,现在为止已将近10年。《研究》称,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足之处依旧明显,如信用信息的行政性分割与垄断造成大量的信息被闲置或重复统计,信用制度相关的立法滞后造成的信息保护难题,以及专业的私营征信公司发展迟缓等。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政府各相关部门在行政管理职责范围内形成的信用信息,“大多保存在各个部门或其建立的信用数据系统。占有这些数据的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开放这些信用数据,是无偿地对社会开放还是部分有偿地开放,是全部对社会开放还是只对信用专业机构开放,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除了信息壁垒,眼下最受到关注的是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的放开。
    今年5月,谈论已久的个人征信业务牌照开始接受申请。王晓蕾在6日回应这一问题时称“征信条例为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发展留出了空间。我们也在积极地争取牌照。”
    北京安融惠众征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常胜在7月10日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应,目前还处在等待总行正式受理阶段。
    “此前从没有发过个人征信牌照,只是去年征信条例公布之后,才有了个人征信机构需要牌照、企业征信机构需要备案的监管规定。”他表示。
    而与央行征信中心相比,私营征信面向更多的是未被征信所覆盖的机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及P2P公司。
    这些机构是否可以接入征信系统,主要障碍在于所从事的是否是信贷业务。
    “征信中心正在做各种技术及业务上的准备,如果P2P等业务可以明确是从事信贷交易的话,其信息也是会纳入征信系统中来的。”王晓蕾称。
    张子红同时表示,有关民间借贷的信用信息,温州正在进行探索,“下一步要根据他们探索的经验来研究怎么样把这方面制度化、规范化。”
    在另一方面,现在不管是央行征信中心还是私营征信机构,其信息主要还是以描述性信息为主,通过参与机构报送来的历史交易数据在平台上进行分享。对于国外常见的评分、违约概率预测等内容并未涉及。
    常胜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评分首先要有充足的数据量及数据维度。以各家机构现在的个人信用信息来看,贸然推评分产品,准确性会受到质疑。
    王晓蕾也表示,征信中心也在努力进行数据深度挖掘,尝试着找到适合于中国信贷市场的产品服务。
    而谈及信用体系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财政金融司司长田锦尘在9日表示,最重要的,最有用的,也是最容易实施的就是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通过行政管理、市场化、行业性及社会性的约束和惩戒,营造一种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