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令”冷冻演出市场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6-25 23:28:00

摘要:这个夏季本应如火如荼的演出市场,却提前进入寒冬。要么转型,要么转行,在这场始料未及的演出市场“寒流”面前,多数从业者都面临着一道生存难题。

“节俭令”冷冻演出市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这个夏季本应如火如荼的演出市场,却提前进入寒冬。“节俭令”颁布两年来,演出市场多年的繁荣泡沫破灭,“中”字头演出团体及大型交响乐团成为重灾区,演出量锐减的同时,甚至为员工的工资发愁,而那些完全靠政府买单和企业赞助的寄生团体则相继倒闭或停业。要么转型,要么转行,在这场始料未及的演出市场“寒流”面前,多数从业者都面临着一道生存难题。

  政策引发行业低潮

  “估计起码已有上万家企业倒闭或者停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者的说法得到多数业内人士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演出市场有数十万家大小公司,此前有近一半以上的市场是由政府和国有企业买单,所以在中央限制“三公消费”等政策影响下,行业受冲击非常大。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内容之一就是要厉行勤俭节约。

  去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节俭安全办好节日广播电视节目,包括春晚在内的节日广播电视节目要削减不必要的项目,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节目水平、资助公益事业。

  此时那些不做商演,只做政府和企业活动的寄生演出公司还抱有一丝侥幸。直到去年8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提出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更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这个通知被业内称为五部委“节俭令”。

  随后在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其中第十六条指出:接待单位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

  “有的公司一年只要接到企业的两三单,员工一年的开销就全有了,这类公司肯定受影响最大。”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大士说。今年4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2013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称去年我国演出市场总经济规模为463.00亿元,与2012年相比下降9.0%。

  生存要靠赞助和政府支持的交响乐市场是重灾区。往年春节后商业演出会接连不断,然而今年北京交响乐团的商演仍然遥遥无期,甚至连给团员发工资都成问题了;中国爱乐乐团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只有新年的一场商业演出,而往年一周就有三四场商业演出;有些交响乐团则是早先定好的商演全被取消了,干脆进入半休假状态,乐团成员已经连续几个月赋闲在家。

  来自北京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调查结果也显示,去年中国商业演出市场票房规模达到88.26亿元,同比下降5.7%。政府购买演出、企业赞助包场和旅行社团购这三方面资金正不断被削减。

  这场中国演出市场十几年来未遇的“寒流”,让从业者都始料未及,但这仅仅归咎于政策吗?

  虚高演出费泡沫破灭

  《同一首歌》在辉煌时期红遍大江南北,一场演唱会的演出费最高达上千万元,大牌明星的出场费也有上百万元,全部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买单。“多年前我们就曾质疑过,里面的‘黑洞’到底有多深,那些策划人在里面如何运作,演员唱三首歌拿走几十万、上百万,而且还是假唱。这种拼盘演出不是艺术,还搅乱了市场。”李大士说。

  能跟《同一首歌》要价有一拼的是一些国字号演出团体,少一点的京剧团报价最低10万元起步,东方歌舞团一般30万元起步,顶尖的女民歌演员一场音乐会演出费是两百万元。实际上,以歌剧为例,一场演出平均成本很少在两百万元以上,把装台、合成、彩排、乐队、歌唱队的成本都算上,最多也就五六百万元。

  即便如此,各大院团的约演电话仍是不断,业务人员根本不用出门,政府、国企和大型民企都是出手大方的买主。“票价高在企业庆典都要请明星,点名要某明星出场,花多少钱不在乎,有时更是攀比心理作祟,你公司请来某大牌,我公司就要请更大牌才行,一些明星也就趁机漫天要价,还有一些企业拿着高价票送人情,搞公关。”中视创星国际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郝涛对此深有体会。而且政府和企业都喜欢宏大、豪华的演出,制作费不是一笔小数目,铺张浪费自然难以避免。

  然而,“节俭令”后,随着企业包场和赞助的减少,大型音乐会、演唱会的票房和规模也急剧下降,以前一场演出就能赚十几万,现在能赚三五万就不错了,以前能在万人剧场演出的演唱会,就改成去几千人规模的场子。

  北京市演出公司董事长张海君认为:“前几年中国演出市场票价虚高,企业公关接待需要演出定高票价,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今年票价普遍下调了30%到40%。”不仅如此,一些国字号演出团体开始去外地找商机,例如到青海和新疆去演出,一家国有歌剧舞剧院的负责人表示,十万八万的邀请费以前根本不接,现在他们这种小活儿也接,不赔就行。

  与之形成对此的是,开心麻花、嘻哈包袱铺、“北京小剧场戏剧联盟”、孟京辉工作室、田沁鑫戏剧工作室、中国木偶剧院等,被视为“非主流”、“边缘”的文艺团体,不但没有受到“节俭令”的冲击,有的甚至还出现了票房增长。去年开心麻花收入翻了一番达到一亿多,仅次于国家话剧院。原因除了他们的市场化程度高之外,同票价合理、低价有很大关系,多数票价最高三四百元,还有一些几十元的低价票,参加网上团购的话,价格还会更低。

  郝涛认为,小型演出公司和工作室,接触不到政府项目也做不了大活动,一直在做网络歌手、酒吧、代言等的小演出,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市场,纯市场化运作的演出票价会相对低些。不过现在大公司也开始对演出成本精打细算,根据市场消费能力合理定价了。

  “现在对于票价过高的演出,主办公司都非常消极,比如演出商对接国有乐团都很慎重,节目再好也觉得风险大。”李大士说,实际上制作费10万元以下的演出项目有很多,原来一些演出的制作、舞美、服装、灯光等费用消耗过大,现在也意识到投资要小些,也并不影响节目的豪华或质量。

  转型能否带来春天

  不少票价几百、上千元的歌舞晚会多年无创新,都是找个名人,加个伴舞,找几个老歌改改,荡几个秋千,搞几个装置等等,如此演出业内人士心知肚明。如今中国歌剧舞剧院正在筹备搞一种新型的歌舞剧,过去因为质量糟糕照样演出邀约不断,谁还搞创新呢?

  “以前是机构或企业给我一笔钱,我就把节目给你做了,之后没有人去追究节目好坏。”李大士觉得当下的演出市场不是要洗牌,而是必须要转变思路了,回归到按市场规律去做。

  “过去可能要更多地考虑政府或上级部门需要的选题,现在要针对观众的需求,去年自主开发了6个项目,今年更是增加到了12个,而且正在和一批戏剧导演工作室签约,每年推出一部有市场号召力的原创剧目,今年年底将推出原创话剧《甄嬛传》。”年轻的张海君踌躇满志,常规项目化零为整,形成五一、七夕、中秋、国庆、新年、春节等传统节假日系列演出品牌,既有流行的、面向市场需求的演唱会、音乐节,也有高端的新年交响音乐会。

  北演是国有“老字号”,去年6月,在北演55周年演出季上痛仰乐队、谢天笑等6支摇滚乐队走进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降噪”不插电摇滚音乐会,乐视网首次进行了全程网上直播,这次摇滚演出活动被业界称之为“剧场摇滚”试验。

  据张海君介绍,今年北京演出公司继续和乐视网合作,在7月9日推出不插电摇滚音乐会,“魔岩三杰”之一的张楚将加盟演出。“乐队和曲目都由乐迷选出,同时采取网络直播,个别场次尝试网络收费,传统演出市场容量有限,观众的想法和习惯也在改变,希望和新媒体的合作能够得到一定市场份额或者补充票房不足的缺口。”

  自称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的郝涛表示,公司正在向市场运作转型,这也不是坏事,但是转型需要一个过程,眼下肯定是遇到些困难,他们正在拓展国外演出市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另外接下了京交会和文博会的会展业务。“公司暂时不以演出为主,等市场正常了,还是得要做演出的。”郝涛说。

  市场化也不是一蹴而就,以前靠公关、靠关系就能赚钱,现在必须认真做好节目内容和市场营销。像开心麻花、嘻哈包袱铺等民间团体纯粹靠票房来维持生存,也是经过浴血奋战才得以立足。张海君认为,政策只是一个导火索,国内演出市场并不成熟,还达不到电影市场的商业化,确实存在很多其他非市场因素,“节俭令”只是让演出市场的危机提前到来了。“转型的困难肯定有,是依赖和惯性导致的,国有演出机构必须面对现实,把以往缺失的东西补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