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婴”与大宗商品价格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种种迹象表明,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厄尔尼诺或将于今年降临。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在今年5月份和常年平均值相比偏高0.5摄氏度以上——“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未来可能形成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而6月5日,美国气象预报中心也表示,北半球今夏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是70%,秋冬季则是80%——与之前预测相比,几率增加。NASA卫星收集的数据显示,太平洋东部海域2014年5月初的情况与1997年5月状况类似——那年的气候异常在全球造成了350亿美元的损失,约23000人的死亡被认为与此相关。
这些年来,厄尔尼诺伴随其吊诡的发音,以略带“不祥之兆”的口吻传唱于民间。当气候出现异常,谈论厄尔尼诺现象本身甚至已成为一种现象。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当我们谈论厄尔尼诺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圣婴”来临
19世纪初,生活在南美洲秘鲁渔场附近的渔民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每过上几年,这一年10月至次年3月间海水温度就会比往年高一些,这对渔场的冷水鱼以及靠这些鱼类过活的渔民们而言都可谓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总在圣诞节前后发生,渔民们将其视为上帝之子“圣婴”发怒了,于是降下天灾——“圣婴”即是厄尔尼诺一词的原意。但秘鲁渔民们并不知道,其实全球各地都遇到了来自这个“小男孩”的扰乱。
简单概括,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它源于海洋,左右大气——海水温度升高一点,都会对全球平均温度产生重大影响。“海温分布的变化,会影响全球大气环流,整个气候系统都会出现调整,进而在全球不同地区发生大范围旱涝冷暖等异常变化。”资深气象研究员许小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种现象每隔几年爆发一次,有时短暂而温和,有时持久而强烈,即将来临的这次有可能属于后者。
对于习惯以因果逻辑理解和简化世界的人类而言,面对气候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现有知识还不足以探寻厄尔尼诺的全部奥秘。“厄尔尼诺是如何影响全球变化的,人类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局限于目前的技术手段,人类更关注线性关系,但其实天气或气候的变化规律中还存在非常多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异常复杂。虽叫作‘天气’,但影响天气的东西不仅仅是天,还有地形、海洋、地球自转和公转、植被覆盖,包括人类自身活动等等都会对天气产生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的季节不同、海域不同、持续时间不同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都有很大差异,这也正是对厄尔尼诺研究的困难所在。”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李汀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许小峰则告诉记者:“根据目前各国发布的厄尔尼诺预测结果综合分析,一般提前半年左右做出趋势分析还是有可能的,但对于具体的强度、范围还很难做到准确。不过好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现在对大气、海洋的监测能力提高了,可以随时发现海温、风场变化等信息,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持续对厄尔尼诺是否发生、发展进行监测,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带来的后续影响。”
李汀也在文章中写道:“人类对于海洋和大气的气象监测已经逐渐完善,并研究出各种指数来描述厄尔尼诺,比如南方涛动指数(South Oscillation Index,常简写为SOI指数)、信风指数和向外长波辐射指数(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常简写为OLR指数)等。依靠各种数值模式(尽管不同模式的结果会有所差异),可以对厄尔尼诺现象作出大致的预报。”
但或许可以肯定,想要完全洞悉气候的非线性关系是个极为艰巨的任务。正如1974年哈耶克的“诺奖”演说词:整个世界是复杂系统,没有任何人有足够知识了解,理解甚至控制它。我们不要假装像工匠那样认为可以把世界设计得尽善尽美,我们只可能像园丁那样,爱护这个生态系统,并帮助它成长。
影响大宗市场
相较于气象学家,全球的投资者或许将以更大的精力关注这一自然现象。毫无疑问,在一个高度分工协作的世界,厄尔尼诺导致的暴雨和干旱,或许将严重扰乱全球市场。
倘若厄尔尼诺真的来临,首先将会对粮食供应链产生巨大破坏,并将导致一些农作物的价格高涨。在一份报告中,法国兴业银行列举了11种最易遭到厄尔尼诺波及的商品——其中8种是农作物:可可、咖啡、棉花、大豆、豆粕、豆油、糖和小麦。里昂证券分析师甚至认为,农产品市场将会掀起一次结构性调整。
以生活之必需——小麦来说,澳洲联邦银行分析师表示,最糟糕情况下,澳大利亚的小麦产量猛跌了15%,自1970年以来厄尔尼诺都会令当地小麦产量低于平均值。倘若澳大利亚小麦产量受到冲击,价格将强势上涨——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下,欧洲东部国家的谷物装运速度已经放慢。
除了农产品,在《华尔街日报》的分析文章中,标准银行的分析师Leon Westgate认为:“印度尼西亚的干旱可能会影响铜的供给。因为当地一条将铜精矿等原材料运出印度尼西亚的‘主干道’——弗莱河,会因干旱而出现水位下降。”而来自法国兴业银行的分析师则认为:“世界第二大锌厂商——秘鲁锌矿出现漫灌,印度尼西亚的干旱影响了当地镍矿厂的电力供应和水运状况,这些都会导致镍和锌的价格上涨。”
当然,全球范围内,厄尔尼诺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也并非一片“悲歌”。譬如它会给受到干旱困扰的加州奶牛场和葡萄牙带来雨水;而在中美洲,厄尔尼诺带来的干旱会减少该地区农作物锈病的发生。
但总体而言,作为地球“主人翁”的人类并不欢迎这种自然现象,人们将其带来的影响大多视为恶性,但在李汀看来,“厄尔尼诺确实会造成灾害,但就像它最开始是对渔业的影响,所谓‘良性’和‘恶性’都是人类自身的主观看法,对天气来说,它在振幅之内下雨多一点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厄尔尼诺对一个具体地区的影响的确存在,但这种影响到底是好是坏,取决于人类主观判断,比如种了喜旱的经济作物,那如果雨水多就觉得天气变差了,实际上天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不确定性的世界
关于厄尔尼诺,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300年里,不少历史文献记载了与厄尔尼诺类似的自然现象,于是,一些颇具野心的学者试图探寻其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譬如,有学者甚至认为,1789年至1793年,厄尔尼诺现象致使欧洲出现严寒,河水冰冻,颗粒无收,人民的饥饿最终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1912年,厄尔尼诺导致了两极冰川扩张,使得“泰坦尼克号事件”成为可能……
更多关于厄尔尼诺与特殊事件方面的研究来自社会冲突。1982年,秘鲁政府与反抗组织光辉道路之间的对立关系终于演变成了一场流血冲突——也是在同一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严重冲击了遍及这个国家的土豆田。
你很难说这两件事有关,也很难说无关,但它确定登上了颇具影响力的《自然》杂志:2011年8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学者所罗门·向等人撰写的一份名为《与全球气候相关联的内战冲突》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对1950年至2004年全球发生在政府与抵抗组织之间的234次冲突进行了调查,并将其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正相反)现象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报告宣称:在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如秘鲁、苏丹和印度,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在厄尔尼诺年份翻了一番,从3%增至约6%,额外发生了48次冲突;而在那些能够脱离与这种现象相关的急剧气候变化的国家,如美国、法国和中国,发生冲突的几率依然稳定在2%以下。文章进一步指出,在统计时段内有五分之一的内战冲突受到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如你所料,这项研究遭到一些质疑之声,许小峰就在文章中写道:“2007年1月4日《自然》杂志就刊登过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杰拉尔德·豪格的文章,对中国唐朝灭亡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中国湖光岩玛珥湖的沉积物,认为在公元700年至公元900年左右,亚洲冬季风的加强导致唐朝出现干燥、少雨的气候,最终让唐朝走向灭亡。这一结论在中国引起了很大争论,气候研究专家张德二对德国专家的结论持不同意见,她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提出‘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而不是干旱时段’,唐朝在总体上并非趋向干旱。张德二的文章发表在同年11月份的《自然》杂志上……无论气候如何变化,产生社会动荡的原因还是应从人类社会自身的内在矛盾中去查找,气候因素充其量只能作为外部因素,起到诱发作用,不能作为决定性的力量。”
事实上,如同著名的“沙堆实验”,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变量参与其中。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与之前7000余年中的表现相比,海洋气候变暖现象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在20世纪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关键是现在研究气候问题时加入了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与历史上气候变化主要由自然环境主导影响有所不同的,而人类活动影响的不确定性很大,有赖于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和所采取的措施。”许小峰告诉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