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吉恋”婚变
见习记者 王俊仙 南京报道
5月22日,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红星美凯龙”)在其官网披露称,其近日和上海吉盛伟邦家居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吉盛伟邦”)签署了品牌许可使用合同,一举拿下后者的独家品牌使用权,形成立体化的品牌体系。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查阅红星美凯龙IPO申报稿发现,其实红星美凯龙早就在今年1月份和吉盛伟邦签订了《股权收购框架协议》,拟收购后者全部股权。
那么,从今年1月份宣布收购吉盛伟邦,仅仅相隔4个月就变为代理吉盛伟邦品牌,顿时引发了市场无限猜测。而据红星方面内部人士透露,这个转变可能主要从降低并购风险,降低整合成本的考虑。
收购变代理
4月25日,红星美凯龙IPO预披露文件显示,2014年1月27日,红星美凯龙与吉盛伟邦的股东邹文龙、李菡签署了《股权收购框架协议》,拟收购重组后的吉盛伟邦100%股权。“前述收购事宜目前尚在尽调及重组沟通过程中,能否最终完成收购取决于先决条件的全部满足。”
公开资料显示,中高端定位的吉盛伟邦创建于1989年,是行业影响力排名第三的家居卖场品牌,其商业网络遍布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以长春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共拥有吉盛伟邦上海曲阳家居广场、吉盛伟邦上海虹桥国际家具博览中心等6家大型卖场,其设立的国际家具村模式独特,吸引了诸多高端品牌。
一个月后,即2月17日,红星美凯龙公告披露了收购的具体细节:拟以现金22亿元收购吉盛伟邦及吉盛伟邦所拥有与“吉盛伟邦”品牌及无形资产相关的所有权利。
而此次收购也因涉及金额庞大备受瞩目,业界认为此次收购如若成行,将成为家居业史上最大业内整合案。
不过5月22日,收购的计划被交易双方证实已流产。红星美凯龙和吉盛伟邦同时在官网上发布消息称,在履约过程中,双方经过深入讨论最终达成新的共识,将《股权收购框架协议》变更为《品牌许可使用合同》,此后,红星美凯龙将实施双品牌战略,同时发展“红星美凯龙”和“吉盛伟邦”家居商场。
现金流仍然充裕
“我们双方通过深入研究商业环境以及各自的经营现状、优势认为,‘基于品牌为纽带的战略合作’比‘并购’更加符合双方一致的商业利益和各自长期的战略目标。”在提及合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时,红星美凯龙相关负责人表示,“至此,我们的双品牌战略也愈加清晰,推进‘双品牌’战略,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并在吉盛伟邦的‘家具村’模式基础上建设世界家居工厂直销中心,使公司产品线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扩大。更好地立足中国家居市场,真正实现双赢。”
据上述红星美凯龙负责人介绍,通过品牌战略合作,两家企业可以通过互换资源共享对方由于市场、技术、管理差异而形成的比较优势;能够实现既定战略目标更快、更灵活、更容易实施;还能够降低直接并购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整合成本,节约了战略实施成本,提高了投入产出比。
而吉盛伟邦方面也表示,吉盛伟邦将按自身发展战略,以上海、广州、长春为基础向全国发展,将“吉盛伟邦”商业品牌独家授权予红星美凯龙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新商场,使其品牌传播和影响力大大增强,提升市场认可度。
虽然两大主角都对收购终止能够实现双赢笃信不疑,但是外界却对收购终止的原因猜测纷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红星美凯龙资金紧张,无法斥22亿元现金收购吉盛伟邦”的说法。
不过上述红星美凯龙负责人否认了资金紧张的说法:“公司目前财务状况良好,现金流也充沛。”他还向记者列举了已披露的《2014年一季度合并和母公司财务报表》(未经审计)中的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红星美凯龙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95亿元,同比去年的9.02亿元上升21.3%;截至一季度末,其货币资金余额高达32.84亿元。
募投8个商场
事实上在2013年末,宜华木业(600978)、喜临门(603008)和华日家具宣布了三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对于红星美凯龙来说,这三者的联手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对家居行业的联手合作比较看好:“全国性的家居流通渠道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家居建材业的发展,这也意味着行业正在走向成熟。”
而作为家居流通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红星美凯龙也一直在积极寻找业务拓展点,实施多品牌战略。在红星美凯龙看来,无论通过何种模式、手段(包括并购重组、股权投资或是战略合作等)来寻找业务拓展点,核心战略目标都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一点不会因为所采用的手段形式变化而变化。
除了与吉盛伟邦合作的外延式拓展外,红星美凯龙也试图通过IPO实现内生性增长。其IPO预披露文件显示,本次IPO拟发行不超过10亿股,其中新股发行数量不超过5.3亿股。募集所得资金中的75%,即33.3亿元拟投入武汉、重庆、天津滨海等8个自建商场项目的建设。
资料显示,红星美凯龙目前是国内同行业中经营家居商场数量最多的企业。截至2013年底,红星美凯龙全国商场已经达128家,商场网络覆盖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个城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