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年报囧事
摘要:2013 年度财报披露过程中,本该不苟言笑的年报,却多次卖起了萌,让投资者啼笑皆非,甚至连证监会都惊动了。
2013 年度财报披露过程中,本该不苟言笑的年报,却多次卖起了萌,让投资者啼笑皆非,甚至连证监会都惊动了。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年报是它们的“成绩单”,也是它们的“脸面”。年报做不好,股东们不愿意,公司管理层日子也不好过。但在2013年度财报披露过程中,本该不苟言笑的年报,却多次卖起了萌,让投资者啼笑皆非,甚至连证监会都惊动了。
业绩“过山车” 董事受不了
“乌龙”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业绩预告制度的本意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以此来减少意外“冲击波”,没想到却被各上市公司玩儿坏了。
今年不少上市的公司业绩预告频频变更,甚至上演由盈变亏这种惊天大反转的戏码,让许多股民直呼受不了。在这些喜欢玩儿业绩“过山车”的上市公司中,最霸气的当属身处创业板的宝德股份。
宝德股份先后提供了4 个版本的业绩:2013 年10 月三季报中,预计全年业绩将亏损800 万-300 万元;2014 年1月28 日,首次修正公告称2013 年将盈利100 万-600 万元;一个月后的业绩快报出现大逆转,全年业绩变为亏损1300 万元;而年报时,亏损数额则变为亏损1105 万元,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1705 万元。
正所谓业界自有良心在,面对业绩的大幅波动,最富正义感的董事则诞生于光电股份。1 月29 日,光电股份发布公告称,预计2013 年实现净利润8000 万元左右,同比大增25 倍;3月28 日,公司又发布业绩修正公告,将2013 年净利润调整为亏损1.66 亿元。如此剧烈的变化,连该公司董事刘贤钊都看不下去了,在董事会上对有关《2013 年年度报告》等议案投了弃权票。
业绩不断变更,向市场发出错误消息,引起股价非正常波动,使得投资者的利益无法保证。有分析认为,业绩预告改来改去,往往表明公司经营管理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对这样的公司,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
奇葩理由多 监管动真格
除了业绩预告的“过山车”,披露过程本身也是奇葩朵朵。
4 月11 日宝德股份未能按时披露年报,公司给出的理由是“断电”;4 月15 日,中弘股份发布更正预告称,2014 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大幅下降近九成,而此前的公告则叙述为“同比大幅上升”,公司称叙述问题为工作人员输入错误 ;4 月22 日,华策影视年报未能如期披露年报,停牌一天,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因为电脑系统问题,错过上传的时间。
年报披露出现如此奇葩,原因真假,不好断言。据证监会的跟踪分析,不少公司在年报披露中存在简单错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报信息的严肃性。如年报目录或附注索引序号有误,报表与附注或是附注信息前后矛盾。这些简单错误的存在体现出部分公司对年报披露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也可能误导报表使用者。
年报出错的公司不少,但高管因年报错误而被监管部门约谈,却少之又少。4 月10 日,S 前锋公告称,因公司披露的2013 年年报存在多处数据、比例及文字表述错误,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规定,要求董事长、总经理、董秘、财务总监4 位高管接受约谈。看来,监管部门要动真格了。
有意思的是,去年这家公司也曾因年报信息披露质量存在问题,收到过监管部门的警示函。看来年报出错也是病,不根治则容易反复。
穷庙富方丈 股民没盼头
上市公司的“年报季”中,企业高管的薪酬也是一大看点。数据显示,去年A 股上市公司给其高管发放薪水总额高达122.3 亿元,其中平安银行给高管薪水总额最高,而 方大特钢董事长则以1974 万元的高薪成为董事长中领薪最多的人。
据同花顺iFinD 数据显示,方大特钢董事长钟崇武以1973.54 万元的税前薪酬领跑2013 年度高管薪酬榜单,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万科A 董事长王石分列第二、三名。另有多达575 位上市公司高管去年领取薪酬超过百万元。
在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至少6 家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总额超过其当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幅度最高的达83%。圣莱达、顺荣股份和道博股份3 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年薪,超过其全年净利润的49%、47% 和43%。
此外,还有约120 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出现亏损,其中有不少亏损公司的高管年薪却水未涨,船仍高。如众合机电去年亏损1.48 亿,其董事长年薪为96 万元,其年薪在亏损央企中拔得头筹。
尽管许多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下滑确实和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一般来说,企业高管薪酬是和经营业绩有关的,当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高管还拿高薪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有股民不禁直呼:“这日子简直没盼头了!”
央企一直是公众关注的对象,坐在央企董事长交椅上的人物更是焦点中的焦点。不过,在央企董事长级别,年薪超高其实并不新鲜,年薪低才有看点。相对于高薪酬而言,低薪酬和“零年薪”的情况更值得关注。在此排行中甚至有94 家央企的董事长工作“不求回报”,出现了“零年薪”。其中,有15 家企业净利润为亏损,其余企业均有盈利,盈利最高的企业是华电国际,净利润高达56 亿元,但董事长却“分文未领”,且持股比例为零。诸如此类的企业还包括海油工程、南方航空等。
除了“零年薪”的董事长外,还有一些上市央企的董事长们领着看似都市白领水平的年薪。但我辈屌丝也无需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大多身兼数职。部分董事长由政府官员兼任,纪律约束,对上市公司的名义报酬分文不取,是种体制约束;但更多的情况是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多职或者拥有公司股权,或者在关联企业领取薪酬,但实际收入往往高于披露数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