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GE的中国机会

作者:薛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17 00:55:00

摘要:夏智诚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出他对中国的喜爱,作为GE中国区的CEO,他试着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公司战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薛楠 北京报道

  MarkHuchinson是GE大中华区总裁兼CEO,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地道的中文名字:夏智诚。这种入乡随俗的做法显示出他对中国市场的尊重和重视。

  夏智诚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出他对中国的喜爱,作为GE中国区的CEO,他试着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公司战略。他说他喜欢读中国的兵书圣典——《孙子兵法》,也经常会去认真研读中国的政策法规,以便找到更多的市场机会。

  专访的时间安排在4月中旬,大望路,GE北京公司的办公室,早上8点钟准时开始。夏智诚穿着正装,带着一个大大的旅行箱从他的住处匆匆赶来。昨天,他刚从上海飞抵北京参加一个活动,而接下来,等待他的是另一个行程。夏智诚形容自己是个“空中飞人”,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在各地参加各种活动和处理各种事务,这也构成了他在中国忙碌的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距离“两会”结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有人认为,今年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元年,它始于今年的“两会”。可见,未来的日子,深入的改革会影响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在这个时间点上,作为GE的中国区CEO,夏智诚如何用他的视角去解读今年的“两会”精神,是记者特别好奇的事情。

  采访就从夏智诚率先介绍GE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开始。

  GE的“三驾马车”

  GE在中国区有三个主要业务部门,可以比作它的“三驾马车”。对于这三个业务部门,夏智诚是这样理解的。

  “GE的三大主题是清洁的能源、广泛的医疗服务、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中国的三大主题。”夏智诚说。

  “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员工有两万多名。”夏智诚进一步说。其实这话一点也不假,GE开始中国的业务,早在一百多年前。

  1906年,GE开始发展同中国的贸易。1908年,GE在沈阳建立了第一家灯泡厂。1934年,GE买下了慎昌洋行,开始在中国提供进口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服务。1991年,第一家合资企业GE航卫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1994年,GE(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0年,全球研发中心(上海)在GE中国科技园成立。

  目前,GE拥有20000多名员工,并建立了50多个包括独资、合资企业以及研发中心等经营实体,2013年GE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70亿美元。

  “我们对中国的业务增长感到非常满意。在中国,GE基本上是一个本土企业,外国管理人员比重不高。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很多重要的业务是本土化的设计和生产。作为一个全球公司来说,中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公司非常重视中国市场,董事长伊梅尔特去年来中国三次,比任何其他国家去的次数都要多。”夏智诚说。

  了解GE的人都知道,基于其三大主要业务,GE在全球提出了两大战略,即“健康创想”战略——提高中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绿色创想”战略——与中国共同解决最棘手问题。而GE的一系列生产、研发、销售都是围绕在这样的两大战略之下。

  “健康创想”战略是在2009年5月启动,其计划在六年内投资30亿美元用于医疗创新,开发至少100项创新技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向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GE还承诺投资20亿美元用于给相关项目提供融资,投资10亿美元用于GE相关的技术和内容,以推动农村与贫困地区的信息技术及医疗卫生。

  “绿色创想”战略则早在2005年5月9日由GE的董事长伊梅尔特提出,旨在以更环保的产品推动公司业绩和环境效益共同增长。计划到2015年,累计投资100亿美元,绿色创想产品的收入增长速度达公司总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

  “我们整个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有一个目标,有一个理想,现在这种理想就是建立在GE帮助中国、和中国一起解决最重要的问题、着手于大的趋势,同时通过医疗服务能够提升中国人健康水平。”夏智诚总结说。

  解读“两会”精神

  同样的“两会”报告,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解读,这是见仁见智的智慧。

  “我们在解读‘两会’的报告和相关文件,更多是从我们自己的相关产业。”夏智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比如说看到气价要改革、电价能够并网的一些政策等等,这些都会发生变化,所有这些政策都会对我们业务发生重大的挑战。另外,就是国企改革,这个也是会影响到我们整个业务的发展,我们的产业基本上跟国企相关,客户也有很多国企。”

  谈到未来的市场机会,夏智诚认为清洁能源领域会有大的增长。“人们总是问我GDP增长对我们业务的一些影响,但是我们看的是一些更大的趋势,因为在某些行业里面它可能比GDP有更大的增长,比如说清洁能源领域。”

  “我们在中国另外一个业务重点,就是跟很多大型国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现在有29个合资企业,基本上是国企,有些很小,有些也很大。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我们跟中航工业建立的做航空电子的合资企业,是50%∶50%的合资企业,我们把全球航电技术带到中国来,为中国大飞机C919提供航电技术,这是对GE、对中国、对中航工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合资企业。”夏智诚进一步说明。

  当然,从能源到医疗再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GE的产业链既长又广,各个细分市场,也有不少的机会和提升空间。

  “在输配电市场里面,我们的份额很小,但是在重型燃机上,就是说国际三家企业,我们能够分到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市场。医疗也是有很多小的市场细分,在某些市场领域里面,我们的产品可能会达到市场第一或者第二。飞机发动机单通道飞机,主要是我们和法国赛峰的合资企业CFM的发动机,在双通道飞机里基本上是GE的发动机。现在竞争很激烈,促使我们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要争取达到第一或者第二。”夏智诚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1年,夏智诚上任之后,曾提出GE中国区三年一百亿美元的销售目标。截至目前,完成的情况如何?

  “我们今年会接近这个目标,目前状况还不错。”夏智诚笑着回答记者的提问。“这主要得益于,我们主要的发展领域跟国家发展大方向是一致的。清洁能源、广泛医疗、大规模的交通运输,都是中国GDP发展很重要的一些领域。从业务增长角度来说,提升自己的能力很重要,中国团队现在是非常强大的。”

  清洁能源问题

  天然气领域是GE能源的一个主要方向。针对目前大家很关心的页岩气开采、天然气发电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夏智诚介绍了相关方面的情况。

  夏智诚认为,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最重要的一种能源解决方案就是大量使用天然气,因为核能虽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还是有限的。可再生能源容量也是有限的。只要天然气能够达到比较大的经济规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我们是一个技术公司,主要提供跟天然气发电相关的设备。关于天然气运输,这是在中游领域。我们在天然气管线方面提供压缩机技术,向中石油提供西气东输三条线的设备。另外,天然气储存,就是在天然气开发的产地,把天然气压缩、储存,然后用合适的方式运输。我们在开发的领域,有些技术已经成熟了。在下游领域,我们做天然气发电。天然气最好的应用就是发电,我们有最大的700兆瓦的重型燃机,也有小的燃机只有一兆瓦。所以,天然气发电产品线我们都是能够覆盖的。”夏智诚说。

  至于天然气的开采,还存在哪些挑战和困难?

  “天然气的开采有很多困难,比如说地域比较遥远,地质条件都很不一样,埋藏的地方都很深,很多地方缺少水,也缺少运输的设施。即使在美国的天然气开发,每个领域也都有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其实美国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也不是偶然的,它也有很多技术问题。而正是技术方面的突破,使美国天然气开发成为目前这样一个状况。”夏智诚表示。

  “从天然气产业链而言,页岩气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有一个很好的前景,但是在中国开发天然气比在美国难很多。当然,最终技术会解决一些问题,我们正在致力于开发跟页岩气开发相关的技术。”夏智诚补充说。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未来能否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应用,仍然需要时间去印证,有哪些方面的改革和因素对此至关重要?

  夏智诚谈到了他的看法,“对能源领域的改革来说,气价的市场化是很重要的,然后是电价以及并网的政策,这几个是影响整个中国能源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但是这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毫无疑问这些领域的改革将会极大程度地促进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