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文化符号

作者:严葭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09 23:31:00

摘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一生写过众多剧作和十四行诗,被视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世界性的文化符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这些著名的金句,出自一位诞生于450周年前的伟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4月23日,是这位英国手套商的儿子的生日和忌日,世界各地的人以不同方式向这位世界性的大文豪致敬。在中国,8台近40场不同风格类型的莎剧也正相继呈献于舞台。
时代的灵魂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一生写过众多剧作和十四行诗,被视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英国剧作家本·琼声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时至今日,莎士比亚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符号。
    “当我首次读完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我觉得自己原来像是一个先天的盲人,这时一瞬间有一只神奇的手赋予了我双目的视力。”这是歌德眼中的莎士比亚。
    有关莎士比亚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莎士比亚的世界,那将会是非常贫瘠的,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和归入世界上每一种主要的文学和每一种戏剧流派,这些作品常读常新,不断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杰作。”世界莎学中心、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迈克尔·道布森(Michael Dobson)表示,莎士比亚“活着的时候已经是个著名的作家,其长诗和欧洲文化密不可分,是每个人心目中的经典作家,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流派的文学批评,都必然会先拿他的作品来进行分析”。到十八世纪中期,“莎士比亚已经变得极其流行,每个看戏的人、看书的人都知道他。”
    莎士比亚对欧洲18、19世纪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20世纪,他的作品被大量翻译传至全世界各国。许多大作家都深受莎翁的熏陶,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表示,即使与古希腊诗人荷马相比,莎士比亚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拜伦不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莎士比亚,还表示自己的性格最像“哈姆雷特”。同时代的诗人丁尼生则以莎士比亚惯用的素体诗来写剧,并把《哈姆雷特》看作是“我所知道的文学中最伟大的创造”。英国的哈代、狄更斯,美国的福克纳、梅尔维尔等,其作品都闪烁着莎士比亚的光芒。
    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迹,却没有时代的局限,他的剧作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被多角度解读和演绎,却常变常新,因为其中有着能引起全世界共鸣的普世基因。而被许多国人认为是“中国莎士比亚”的汤显祖,虽然生活的时代和莎士比亚很接近,作品也有很高艺术成就,却缺乏普世性而无法与莎剧比肩。
    莎士比亚不仅书写了文化史,也让今天的我们受惠。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姜红认为,莎士比亚是跨越时代的,“不论是从艺术、语言魅力或是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他都给了我们启迪。他的一些具体主张现在看可能不是那么新鲜,甚至有些过时,但他那样一种姿态,那样一种忠实于生活、不拘泥于已有的条条框框的姿态,是非常有价值的。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如果缺少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我们就少了一个思考的工具。”
莎士比亚在中国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始认识莎士比亚。第一个将Shakespeare译成“莎士比亚”并予以极力推崇的人,是1902年的梁启超。而莎士比亚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是1839年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的“沙士比阿”。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魏易用文言文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100多年来,在一代代中国文化人的努力下,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知名度、与中国人的亲密度与日俱增。而莎士比亚也不断适应着中国现代文化,可以说,莎士比亚在影响中国的同时,也被中国重新塑造着。  
    但450岁的莎士比亚在中国,其实是颇为寂寞的,因为没有多少中国人真正读过英文的莎士比亚。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讲师朱绩崧说,“我并不觉得有多少中国人会真正对这个英国剧作家兼诗人发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他的作品,我这里说的是英语原著,实在不容易读懂。”
    其中的原因,一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二是当代英语和莎士比亚时代英语的差异。“第一层差异对很多人而言,已经是难以翻越的大山,要充分欣赏莎士比亚,绝无可能”。朱绩崧认为,近现代虽有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等前辈的优秀译本,但其中的典故及微妙之处却无法还原莎翁作品的风采。
    朱绩崧也曾开设过《莎士比亚悲剧》课程,希望让同学们熟读一两部《裘里乌斯·恺撒》这样的入门级剧本。但每回都是刚开始座无虚席,一接触原文,翘课的便达十之八九。“好无聊啊!”剩下的同学向他抱怨,“查《牛津英语大词典》就要花好多时间。”后来,朱绩崧发现大家上课只带耳朵而不再预习课文,“这种心态我很理解:宣称自己读过莎士比亚,这是多么文艺小清新的谈资呀。往往这才是他们选课的动机,全无必须刻苦方能读通的思想准备。于是,这门课,我停了。” 他认为,中国读者只有“在克服文字障碍之后,优游文本之际,深入体悟莎士比亚的文采之富、观察之切、智慧之深”。
    而中国舞台呈现的莎士比亚,则描绘了一幅莎剧的当代图景。为纪念莎士比亚诞生450周年,从4月22日开始的半年时间里,将有8台近40场不同风格类型的莎剧相继上演。其中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大戏、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制作的英文原版大戏《麦克白后传》,是对历史和人性的现代解读;北京人艺版的《大将军寇流兰》是林兆华导演、濮存昕主演的摇滚风莎士比亚,出自英若诚先生的最后一部译作。
    而就在世界各地以不同方式纪念莎士比亚这位文化巨人的同时,一个真实的情形是,除了有限的经典剧目穿越时空散发不朽魅力外,莎士比亚绝大多数浪漫爱情剧却僵死在文本中,没有机会走上舞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