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治理失效引发排外风潮
摘要:自2011年底内地儿童在香港地铁吃东西事件以来,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开始急转直下,其后的双非孕妇、抢购婴儿奶粉等事件则加剧了这种趋势。
赵灵敏
内地儿童在香港街头便溺的事件,再次引发了两地人民之间的骂战。自2011年底内地儿童在香港地铁吃东西事件以来,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开始急转直下,其后的双非孕妇(夫妻双方都不是香港人)、抢购婴儿奶粉等事件则加剧了这种趋势。目前,在尖沙咀、旺角等游客集中区,讽刺、歧视内地人的街头行为艺术天天在上演,指着游客鼻子大喊“滚回内地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内地人的形象已经从拯救香港经济的恩人蜕变为和香港人争夺资源的“蝗虫”。流风所及,连那些在香港高校就读的内地生和已经到香港多年的内地新移民也被殃及。一直以自由开放标榜的香港,在排外风潮下现出了另一个让人不安的模样。
放眼全球,自金融危机以来,排外风潮四起。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画地为牢,阻止外来者的进入,并对已经到来但来的时间“还不够长”的人进行排挤和歧视。曾经无远弗届的“地球村”,似乎正在被分隔成一个个孤岛。
在新加坡,2012年5月12日发生了一场车祸,一名中国籍男子驾驶一辆价值140万美元的法拉利跑车在凌晨3点撞上了一辆出租车,造成多人身亡。此事件在新加坡掀起一股排外潮。人们反对政府发布的“2030年新加坡的人口会达到690万”的人口白皮书,在公园示威游行,这么激烈的举动在新加坡非常罕见。最近,旅居新加坡的菲律宾人计划举办大型活动庆祝自己的国庆日,引发部分新加坡人反弹,一些网民甚至发表仇外言论,或打电话骚扰主办方。事件甚至惊动了总理李显龙,他在Facebook上对上述仇外心态表示震惊,指责他们的行为是“新加坡的耻辱”。
而在欧洲,排外风潮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极右势力的抬头。今天,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有至少一个以反移民为主要纲领的政党,且政治影响力日隆。无论是希腊的“金色黎明”还是法国的“国民阵线”,在选举中均大有斩获,而反犹、反穆斯林及其它排外事件也日益增多,各国谈移民色变并争相收紧移民政策,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实行多年、鼓励移民保持自身文化特征的多元文化政策也宣告失败和终结。甚至在伦敦,都出现了一种温和的排外主义观点:那些出生在M25高速公路圈以内的人才被认为是伦敦真正的土著,“真正的伦敦人从不会支持曼联”,“真正的伦敦人从不去伦敦西区那些该死的安格斯牛排馆吃饭。”
排外风潮的兴起,首要原因当然是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上的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作不好找了,福利减少了,人们就很容易把矛头对准外来移民和外来工,认为是他们加剧了竞争。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解释是不错的,但细想之下,事情又不尽然如此,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全球性的,但对每个国家的影响则不尽相同,这其中的差别就是政府的应对能力和治理水平。从欧洲的情况看,金融危机影响越剧烈的地方——希腊、西班牙、法国——一般也是排外越严重的地方。从表面上看,外来移民和劳工是本地人愤怒和偏见的牺牲品,实际上,他们是政府政策失败的牺牲品。
以法国为例,金融危机发生后,法国失业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15-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更高达25%。政府支出接近GDP的57%,每1000个法国人中有90人是公务员,而德国只有50人。公共债务超过GDP的90%,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32%,是工业化国家中最高的。瑞士洛桑管理学会2012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法国在60个国家中排名第28,而美国排名第一,连中国内地(21)及日本(24)都超过了法国。这一系列乱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法国历届政府没有勇气对弊端丛生的福利制度和就业体系进行改革,导致问题积重难返。
香港的情况也是如此。2003年香港经济因为SARS的影响一片萧条,香港工商界和政界人士到北京寻求支持,在应香港的要求开放内地游客“自由行”前,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提醒香港方面:“自由行”开起来容易,收起来很难,你们有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香港各界显然没有认真对待这句话。“自由行”10年来,内地访港旅客人数从当初的几十万人飙升到目前的4000万以上,增加了上百倍,但港府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没有前瞻性的旅游规划,酒店、商场等旅游设施也没有增加多少,越来越多的游客挤在有限的几个地方,由此导致租金急升、特色小店倒闭、商场千篇一律等情况,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活,埋下了两地人民隔阂的伏笔。2009年加开的深圳“一签多行”措施使上述情况更加恶化。此外,香港经济结构单一,地产霸权盛行,社会上除了金融业,大量的就业岗位是推销、侍应等低薪岗位,年轻人要“上位”越来越难,焦躁的心态下很容易把矛头指向内地移民的竞争。
其次,很多移民在文化和习俗上坚持原有一套,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的意愿,这引发了主流社会的不适。二战之后,因为左翼思潮的兴起和对从前殖民统治良心上的歉疚,加上经济重建的需要,多数西欧国家在前殖民地吸收了大量移民,并奉行文化多元主义政策。移民来到之后,可以不用讲当地语言,也可以完全按原有的方式生活。这样一来,不同种族的人们往往在同一个地区各自过着平行的生活,部分移民还常常提出与所居住地原有秩序相矛盾的要求,例如在公共泳池和医院实行性别隔离,部分移民坚持遵循一些部族习俗还与当地法律不兼容。最终,文化多元主义被放弃。
此外,一些外来移民和游客的不当行为,给排外提供了借口和导火索。排外风潮并非单一方面造成的问题,需要双方甚至多方加以关注与解决。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内地儿童在香港街头便溺的事件,再次引发了两地人民之间的骂战。自2011年底内地儿童在香港地铁吃东西事件以来,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开始急转直下,其后的双非孕妇(夫妻双方都不是香港人)、抢购婴儿奶粉等事件则加剧了这种趋势。目前,在尖沙咀、旺角等游客集中区,讽刺、歧视内地人的街头行为艺术天天在上演,指着游客鼻子大喊“滚回内地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内地人的形象已经从拯救香港经济的恩人蜕变为和香港人争夺资源的“蝗虫”。流风所及,连那些在香港高校就读的内地生和已经到香港多年的内地新移民也被殃及。一直以自由开放标榜的香港,在排外风潮下现出了另一个让人不安的模样。
放眼全球,自金融危机以来,排外风潮四起。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画地为牢,阻止外来者的进入,并对已经到来但来的时间“还不够长”的人进行排挤和歧视。曾经无远弗届的“地球村”,似乎正在被分隔成一个个孤岛。
在新加坡,2012年5月12日发生了一场车祸,一名中国籍男子驾驶一辆价值140万美元的法拉利跑车在凌晨3点撞上了一辆出租车,造成多人身亡。此事件在新加坡掀起一股排外潮。人们反对政府发布的“2030年新加坡的人口会达到690万”的人口白皮书,在公园示威游行,这么激烈的举动在新加坡非常罕见。最近,旅居新加坡的菲律宾人计划举办大型活动庆祝自己的国庆日,引发部分新加坡人反弹,一些网民甚至发表仇外言论,或打电话骚扰主办方。事件甚至惊动了总理李显龙,他在Facebook上对上述仇外心态表示震惊,指责他们的行为是“新加坡的耻辱”。
而在欧洲,排外风潮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极右势力的抬头。今天,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有至少一个以反移民为主要纲领的政党,且政治影响力日隆。无论是希腊的“金色黎明”还是法国的“国民阵线”,在选举中均大有斩获,而反犹、反穆斯林及其它排外事件也日益增多,各国谈移民色变并争相收紧移民政策,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实行多年、鼓励移民保持自身文化特征的多元文化政策也宣告失败和终结。甚至在伦敦,都出现了一种温和的排外主义观点:那些出生在M25高速公路圈以内的人才被认为是伦敦真正的土著,“真正的伦敦人从不会支持曼联”,“真正的伦敦人从不去伦敦西区那些该死的安格斯牛排馆吃饭。”
排外风潮的兴起,首要原因当然是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上的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作不好找了,福利减少了,人们就很容易把矛头对准外来移民和外来工,认为是他们加剧了竞争。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解释是不错的,但细想之下,事情又不尽然如此,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全球性的,但对每个国家的影响则不尽相同,这其中的差别就是政府的应对能力和治理水平。从欧洲的情况看,金融危机影响越剧烈的地方——希腊、西班牙、法国——一般也是排外越严重的地方。从表面上看,外来移民和劳工是本地人愤怒和偏见的牺牲品,实际上,他们是政府政策失败的牺牲品。
以法国为例,金融危机发生后,法国失业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15-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更高达25%。政府支出接近GDP的57%,每1000个法国人中有90人是公务员,而德国只有50人。公共债务超过GDP的90%,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32%,是工业化国家中最高的。瑞士洛桑管理学会2012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法国在60个国家中排名第28,而美国排名第一,连中国内地(21)及日本(24)都超过了法国。这一系列乱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法国历届政府没有勇气对弊端丛生的福利制度和就业体系进行改革,导致问题积重难返。
香港的情况也是如此。2003年香港经济因为SARS的影响一片萧条,香港工商界和政界人士到北京寻求支持,在应香港的要求开放内地游客“自由行”前,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提醒香港方面:“自由行”开起来容易,收起来很难,你们有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香港各界显然没有认真对待这句话。“自由行”10年来,内地访港旅客人数从当初的几十万人飙升到目前的4000万以上,增加了上百倍,但港府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没有前瞻性的旅游规划,酒店、商场等旅游设施也没有增加多少,越来越多的游客挤在有限的几个地方,由此导致租金急升、特色小店倒闭、商场千篇一律等情况,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活,埋下了两地人民隔阂的伏笔。2009年加开的深圳“一签多行”措施使上述情况更加恶化。此外,香港经济结构单一,地产霸权盛行,社会上除了金融业,大量的就业岗位是推销、侍应等低薪岗位,年轻人要“上位”越来越难,焦躁的心态下很容易把矛头指向内地移民的竞争。
其次,很多移民在文化和习俗上坚持原有一套,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的意愿,这引发了主流社会的不适。二战之后,因为左翼思潮的兴起和对从前殖民统治良心上的歉疚,加上经济重建的需要,多数西欧国家在前殖民地吸收了大量移民,并奉行文化多元主义政策。移民来到之后,可以不用讲当地语言,也可以完全按原有的方式生活。这样一来,不同种族的人们往往在同一个地区各自过着平行的生活,部分移民还常常提出与所居住地原有秩序相矛盾的要求,例如在公共泳池和医院实行性别隔离,部分移民坚持遵循一些部族习俗还与当地法律不兼容。最终,文化多元主义被放弃。
此外,一些外来移民和游客的不当行为,给排外提供了借口和导火索。排外风潮并非单一方面造成的问题,需要双方甚至多方加以关注与解决。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