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中国丰田”加速度

作者:丁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25 23:23:00

摘要:在丰田北京车展发布会上,丰田副社长伊原的一句自我调侃恰恰体现了丰田中国发展战略风向的转变。从去年起,伊原开始负责丰田在中国地区的业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丁玲 北京报道

  “虽然我的名字叫伊原‘保守’,但我相信我所规划的中国战略绝对不会‘保守’。”在丰田北京车展发布会上,丰田副社长伊原的一句自我调侃恰恰体现了丰田中国发展战略风向的转变。从去年起,伊原开始负责丰田在中国地区的业务。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自3月份起,丰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了一项针对年轻人人群的“GETGOING”的全球品牌活动,并起用了颇具人气的世界巨星碧昂斯作为形象代言人。这是近年来丰田在品牌价值提升方面鲜有的大动作,一改向来沉稳谨慎甚至有些保守的品牌形象。

  事实上,先于品牌价值提升,丰田在经历金融危机、召回门、地震海啸、中日海岛争端等事件后,已经于去年开始在中国市场主动出击,向占有60%市场份额的中型及紧凑车型市场投放更有竞争力的新车型。继去年为中国市场打造专属车型全新VIOS威驰及全新YARiSL致炫后,今年丰田将分别向一汽丰田、广汽丰田投放新卡罗拉和新车型雷凌。

  4月20日北京车展上,包括新卡罗拉和雷凌在内的丰田系下38辆主力车型及概念车集体亮相。承诺“中国最重要”,要做“中国丰田”的丰田中国开始在中国市场重新激发活力,加速度抢食市场份额。

  加速新车型投放

  虽然2013年丰田凭借998万辆的业绩蝉联全球销量冠军,但通用、大众紧随其后,差距只有20余万辆。而在中国市场,自2009年以来,丰田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从目前所处的位置上来讲,在各厂家当中,还是排在第五位。”丰田(中国)区总裁大西弘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范围来讲,中国市场是最重要的市场,对我们来讲,需要非常明确地在中国市场让消费者感受到我们的存在感。”

  丰田必须要改变。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车型的投放。丰田将重点聚焦到了占中国市场份额超过60%的中型及紧凑车型市场。在北京车展上,两款紧凑型车型——新一代卡罗拉和雷凌领衔参展,将通过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两个渠道投放市场。

  据了解,新一代卡罗拉将于6月份上市,预售价格为12万元起。基于美版卡罗拉的雷凌成型预计于7月份上市,预售价格在12万-16万元之间。届时,丰田将在华形成由威驰、雅力士、卡罗拉、YARiSL致炫、雷凌等车型组成的紧凑型车阵营。

  “在销售营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丰富产品阵容,投放更多的商品。”大西弘致说。而根据丰田的计划,到2017年底的3年内投放15款以上的新车型,同时进一步强化生产体制。

  “未来,丰田将在中国市场力争实现日系品牌第一、各大品牌中市场占有率第三的目标。”伊原说,去年丰田在中国的销量达到92万辆,今年则首次提出突破110万辆的目标,这是实现中国中长期战略而迈出的第一步,进而逐步实现年销量200万辆水平的目标。大西弘致表示,200万辆与其说是一个目标,不如说是丰田对待中国市场的认识,或者说是姿态。

  混动技术国产化

  除了传统汽油车型,伊原在发布会上还透露,2015年,新卡罗拉及雷凌车型上将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总成,作为全新混合动力车型上市。

  自1997年丰田普锐斯问世以来,至今混合动力车型全球销量已经超过640万辆,去年普锐斯的全球销量更是突破了300万辆。这令丰田感到骄傲,“丰田混合动力技术的进化史,就是丰田环境技术的进化史。”伊原说。

  丰田要将混动技术推广到中国市场。尽管目前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丰田当然没有忘记投产于广汽丰田的混合动力车型——凯美瑞尊瑞以及投产到一汽丰田的普锐斯在中国市场堪称失败的表现,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昂贵的价格。因此,为了在中国市场推广混合动力车型,丰田的解决办法是混合动力关键零部件也实现国产化,以降低售价。

  去年开始,丰田在全球首次进行日本以外的混合动力国产化工作。目前,丰田已经成立了混合动力核心部件电池的生产工厂,以及生产CVT和混合动力变速驱动桥的丰田汽车(常熟)零部件有限公司(TMCAP)。随着逆变器国产化相关筹备工作的顺利推进,混合动力的国产化准备工作也日趋完善。

  在北京车展上,丰田在展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开辟空间做双擎剧院来推广普及混合动力知识,也从侧面体现了丰田推广混合动力技术的决心。

  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因素,现阶段混合动力车型依然难以获得与纯电动车同样丰厚的补贴。对此,大西弘致表示,希望在混合动力领域能够有更多的厂家参与进来。“如果有更多销售这种产品的厂家的话,想必也一定会让政府的相关部门对混合动力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从而或许会在政策的扶持上有一些更有利的政策出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