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再能一锤定音
华盛顿特约撰稿人 李正信
20国集团伦敦峰会要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机尚未成熟,会议本身更无法与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相提并论,但峰会前后各主要国家间的纵横捭阖,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发展进程中的风向标,并可能使峰会最终被历史证明是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页。
对比美国近二十年来的差别,不难看出其相对实力的大幅下降。冷战结束的红利以及信息革命,使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十多年,上世纪终结时美国如日中天的昌盛仍历历在目。然而今天,美国正在被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大潮卷着前行,经济深度危机中的美国和务实、理智的奥巴马政府,也不得不对第二梯队国家做出种种让步。
早在伦敦峰会开幕前一个多月,奥巴马政府就向外界透露,其与会第一议题,是要求所有大国加大刺激经济力度,承诺刺激资金不低于本国GDP的2%。美国仍试图要主导伦敦峰会议题和方向。
尽管美国的愿望得到东道主英国的支持。以德法为首的欧洲多国,不但抵制美国的主张,且坚持强调要把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机制和建立世界新管理机制列为会议主题。这说到底是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法国不但暗示其总统不达目的就不在会议文件上签字,且到华盛顿白宫门口直接向奥巴马政府叫板:4月1日以总统萨科齐的名义在《华盛顿邮报》言论版上发表文章,重申其对伦敦峰会主题的要求,并暗含威胁地说:“我计划在伦敦捍卫这一原则:为了全球发展,我们将竭尽所能。”
在欧洲盟友的反对下,奥巴马政府被迫改弦易辙。白宫一方面强调,“总统和美国在伦敦既要求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聆听”,另一方面也被迫表示,奥巴马对20国集团峰会有两个主要期待,一是为刺激经济增长协调各自的行动,二是推动监管改革防止目前的经济灾难重演。美国的初衷已被颠覆,美英在伦敦峰会核心议题上的主导权已经旁落。在人们的记忆中,这类情形在近年来的重大国际经济事务中极为罕见。
实际上,经济事务中美国一锤定音格局开始瓦解的迹象自奥巴马上台后就开始频繁出现。如盖特纳在参院的就职听证中对人民币汇率发表的言论,遭到中国的反弹并不奇怪,异常的是美国舆论立即哗然,白宫更是迫于内外压力第一时间出来善后。又如,俄罗斯、中国等国提出逐步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代替美元的国际货币作用,更是要从根本上颠覆美元自二战后的传统地位,动摇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根基。而从美国来看,不但立即回应,且表示有就此认真考虑的必要。这些在克林顿政府后期或布什政府前期,都是难以想象的现象。
另外,就20国集团这类国际经济格局中的框架而言,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也已成不争事实。曾几何时,七国集团峰会就可主导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今天,不但欧盟与美国渐行渐远,亚洲、拉美,乃至非洲等各个区域的内部经贸、金融协调机制都在加速发展。尤其是去年11月在华盛顿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和眼下的伦敦峰会,受世界关注的程度已超过包括七国集团峰会在内的其他国际会议。
就20国集团而言,一方面不可期待伦敦峰会能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国际金融、经济及更广领域的协调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却也不可轻视伦敦峰会就国际金融和经济格局发展的指向意义。历史一次次表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首先总是从经贸、金融领域开始,随后才是政治和安全格局的调整。而当历史学家多年后再回头看此次伦敦峰会,才可能更清楚地看出峰会为全球经济多极化进程画上的这重重一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