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管不住的“一手遮天”

作者:周龙凤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11 23:37:00

摘要:近日,广州市白云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彭华昌因通过多个建设项目受贿,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
    见习记者周龙凤本报记者蓝姝广州报道

    近日,广州市白云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城投)前董事长兼总经理彭华昌因通过多个建设项目受贿,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
    就在彭华昌受审的前几天,广州纪委通报称广州燃料集团前董事长、总经理程樵佳涉嫌严重违纪,已立案调查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彭华昌、程樵佳等人案发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企一把手滥用权利、监管缺失等机制弊病。尽管广州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国企贪腐案件的查处力度,但国企腐败仍屡禁不止。据2011年广州市检察院的材料显示,此前5年中,国企的反腐案件占总发案的47.3%。
    目前,以混合所有制为核心的广东省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率先起航,广州正在酝酿国企改革方案,而从根源机制上遏制国企腐败也成为其中的重要课题。

    “一手遮天”滋生腐败

    据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10年至2013年间,彭华昌利用担任白云城投总经理的职务便利,在负责白云机场第三跑道安置区工程等多个工程招投标及施工管理时,暗箱操作帮助他人承接工程及施工,收受贿赂合计人民币571万元、港币40万元、美金l万元。
    “在我印象中,彭总平时人很低调,想不到他会沉迷赌球,还收黑钱。”一位白云城投的职工如是评价彭华昌。但想不到的是,低调、在员工中口碑还不错的彭华昌在45岁的“事业巅峰年龄”栽了跟头。这与他长期身兼白云城投董事长与总经理、手握多个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的招投标大权密切相关。据悉,彭在供述中称,作为白云城投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直接拥有了对企业项目资源的“自由分配权”,所涉的工程招标“要谁中标就谁中标”。
    与彭华昌一样,程樵佳也是集广州燃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大权于一身,与白云城投集团主营城市建设开发等大项目一样,广州燃料集团独家从事油品经营30多年,还有大量的集体物业出租,同时经营土地和房地产开发,这里面可以寻租获利的空间很大。
    另据媒体报道,在程樵佳被查处之前,其前任原广州燃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许亮之也因为涉嫌受贿157万元以及渎职罪被判刑。据了解,许亮之利用职权为他人在租用码头、加油站和房地产开发方面提供便利,从中收受贿赂。
    “一人兼任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他对操控企业经济运行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完全能够‘一手遮天’了。”一位广州国企高管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尽管国家对国企的重大决策做了许多程序上的规定,如“三重一大”应由集体决策等,但所有的制度、流程设置仍然是人为可控的,“只要这个国企高管不自觉,分分钟就会出现暗箱操作等腐败行为。”
    与多家国企有过接触,加上多年体制内的工作经验,上述国企高管直言,目前对国企高管监督基本处于上级监管不到位、内部监督失效、外部无法监督的真空状态,所谓监督仅靠个人的思想觉悟。

    国企反腐难题

    “以前认为腐败行为比较严重的是发生在有行政权力的党政机关,现在国企的犯案率反而更高。”早在两年前,广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晓玲就公开表示,当前国企已经陷入反腐的重灾区,其中市管干部国企的发案率较高。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广州纪检部门查处的1000多起案件中,国企腐败案占了将近一半。目前,广州市属国有企业共130多家,掌握了14500多亿的国有资产。
    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强反腐反贪查处力度,广州市纪委、广州市监察局设立第一、第二派驻巡察组,专门负责对市属国企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开展巡察工作,但国企反腐依然面临着棘手的难题。
    去年7月,面对国企腐败案频发的情况,王晓玲曾分析政府纪委反腐工作的局限性。她表示,以前广州市国有企业的纪委工作在国资委统筹下进行,但国资委的直属企业仅40多家,无法覆盖全市国企,因此国企的纪委工作很微弱。
    另据本报记者了解,一些国企的高管享有地方行政级别待遇,行政级别上与地方的市长、局长们平级,这使得“接受地方政府监管”往往流于形式。而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利益需要,也会为其“保驾护航”,甚至充当“保护伞”,形成官官相护、互相利用的利益关系。
    而在国企内部,党组织监督作用也不到位。“有些国企进行市场化运作后,党组织已不参与审批讨论、行政商定等,只负责组织学习和发展党员。”上述国企高管透露,尽管不少国企都设有审计、纪检部门,但多是针对风险点制定一些工作流程、控制环节,用于防控风险,监督作用并不理想。
    有专家分析认为,消除国企腐败现象的根本办法是从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入手,切实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党委会的作用,实行集体领导制度,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建议,在新一轮的广州国企改革中,国企改革应该打破以往保守的“重组做大”,更大胆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规避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国企的各种体制弊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