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正文

穆虹深改组使命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3-12 23:15:00

摘要: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帅位后,其首位骨干成员终以新身份亮相。

穆虹深改组使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称“深改组”)明确帅位后,其首位骨干成员终以新身份亮相。3月6日下午,陕西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改革办主任岳亮在北京拜会了深改组办公室(下称“中央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穆虹。
    在此之前,穆虹任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稽查工作。作为“老发改委”,他是当年4万亿投资的主要操刀手之一,由此落下的口碑褒贬不一。如今,新的职位留给外界的主要期待是其如何完成改革新使命。
    著名画家韩墨对穆虹的评价是:“人很低调,很文气。”发改委内部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对穆虹的评价是,他温文尔雅、不讲粗话、不摆架子,对工作兢兢业业,喜好到基层调研。
改革新班子
    穆虹将履新早在一个月前就已有传言。
    2月5日,香港媒体援引参与三中全会报告起草工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的话称,中央改革办设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兼任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担任副主任。 
    1月22日,深改组召开首次会议。这个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成立的机构,将全盘掌舵未来中国的改革大业。其组成阵容中,共有四位政治局常委参与,创下了多项历史之最。
    记者从央视《新闻联播》播放的画面中看到,会议以圆桌形式举行,参会人员分坐两排圆桌,组长习近平坐在首排中间位置,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任三位副组长分坐其左右。在里圈圆桌就座的还有10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和9位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高、中纪委等机构的负责人。第二圈就座的官员中,有3位国家发改委官员,分别是主任徐绍史、副主任刘鹤和副主任穆虹。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改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而从上述会议就座人员的日常分管工作范围看,改革新领导班子已轮廓初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近期透露,深改组正在研究今明两年的改革,他认为其重点是“围绕着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要加快继续出台改革措施”。高层则在公开场合强调,深改组和中央改革办要尽快运转起来,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配合,抓紧研究提出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
    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向本报记者表示,6个小组的划分与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相适应。
    受访专家则认为,有多位发改委官员参与其中,也是有原因的,发改委的高官本身就懂经济,比如穆虹长期致力投资方面的工作,而刘鹤、徐绍史更是在经济领域均有建树。
“老发改委”
    穆虹一直在发改委系统耕耘,即便短暂离开,那也是到地方发改委去挂职。
    这位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的高材生,毕业后便进入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前身)工作,半年后升为副处长、处长,5年后升职为副司长、司长,任职司长8年后调至地方,2007年调回国家发改委,出任副主任一职至今。
    在国家发改委11个副主任中,尽管穆虹位列第八,但其负责的领域却至关重要。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投资审批一直是发改委进行调控的主要工作,另一项则是价格干预。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掌控好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外需“三驾马车”,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关乎中国经济继续企稳。
    关于投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措辞是“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对重大领域的投入只增不减。
    穆虹作为“老发改委”,对发改委系统的运作十分熟悉,见证并参与了发改委近几年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尤其对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深谙其道。
    2009年,4万亿投资计划启动,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从民生工程到基建,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投资项目在各地被集中立项,负责投资审批的国家发改委门前车水马龙。
    这期间,负责投资的穆虹几乎是发改委最忙的人。在那时,对于投资,他就有了新的评估。国家发改委官网文章显示,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在当年8月底就重申,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投资领域的重要工作就是,实施好两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
    而随着“4万亿”投资计划接近尾声,其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外界关于“4万亿”的评价开始褒贬不一。
    这次入选中央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有消息认为,与穆虹深谙投融资改革不无关系。2013年,穆虹就对简政放权过程中如何加强“两个同步”(权力与责任同步下放,调控与监管同步加强)进行过专题调研。
    “取消、下放部分审批事项后,如何实现‘两个同步’,是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面临的共同任务。”在调研中,穆虹表示,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要注意东中西地区的差异,避免在摆脱过多审批后,又陷入过细的微观监管。
(本报实习生孟宪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