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发改委放权这一年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2-28 23:39:00

摘要:从车水马龙到门可罗雀,毫无疑问,发改委的冷清是近一年来简政放权的最好体现。

发改委放权这一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从车水马龙到门可罗雀,毫无疑问,发改委的冷清是近一年来简政放权的最好体现。
    去年两会后,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成为新一届政府办的第一件大事。国务院举行第一次常务会议,主题就是给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分解任务、确定完成时限。时针指向2014年,国务院新年第一次常务会议,主题依然是简政放权。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一年,发改委共取消、下放和转移49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而此前2002至2012年十年间,发改委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也不过52项。
    这与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欧鸿的说法极为吻合。据欧鸿介绍,过去一年来发改委简政放权力度较大,经测算,取消和下放后需报中央管理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60%。 
    按国务院要求,发改委公布至今还保留的行政审批目录为25项,屈指可数。被称为“小国务院”的发改委此前一直因为管得过多饱受诟病,但这一轮改革,发改委却被看做是简政放权的新标杆。
自我革命   
    马年伊始,2014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简政放权依旧是国务院新一年工作布局的首项议程。
    2014年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决定再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随后,各部门相继公布了其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发改委行政审批项目减至25项,算是彻底放权了一次。
    2013年的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许诺,在本届政府任期,要把现有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承诺随后开始兑现。2013年4月24日和5月6日,两次取消和下放共计133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15日,104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清单被公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1项,下放行政审批项目20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
    发改委的改变也始于2013年。
    这一年3月16日,原国土部部长徐绍史走马上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面对新的工作,他坦言“责任、压力,都很大”。过去在国土部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徐绍史给外界印象很深刻,尤其是在土地、矿业权上的改革。
    但面对发改委这块硬骨头,徐绍史不得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革自己的命,放自己的权”,发改委的决心让牵头机构改革的中编办也期待不已——在简政放权上,要求发改委“放得要彻底、干脆”,加强的必须要加强,不能拖泥带水。
    根据规定,发改委审批的项目和资金范围涵盖农林水利、能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原材料、机械制造、轻工烟草、高新技术、城建、社会事业、金融、外商投资、境外投资等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据统计,发改委在2012年4月19日至2013年3月21日就审批或核准了近1500个项目。
    最新一轮机构改革始于2008年,这一次发改委将工业部门分拆至工信部。再往前的一轮改革是2003年,那一年国家体改办被撤销,发改委保留了一个体改司。但两次改革均不彻底。
    时至今日,发改委兼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还相当多,除基础产业司外,投资司、经济运行调节局、高技术司、外资司、经贸司等司外,均保有对项目、价格等方面的管理权。但是自2013年开始,发改委开始逐步淡化审批项目,强化其他宏调功能。
     
迈向负面清单   
    在市场化改革中,发改委怎么转型?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的回应是“减少审批”。他认为,要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政府首先需要转型。
    于是,新的变化终于来了。自2013年以来,拜访发改委的地方负责人少了。
    中国的改革,有人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要看发改委这个部门本身改革的变化。历次改革,发改委都是大家议论的焦点,因为它管投资,管审批事项,权力比较集中。
    改革已迫在眉睫。因此,在发改委“三定”中,它的第一部分“职能转变”比任何一个部门的要求都多。
    管得过多、过细,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受访专家认为,发改委也有加强完善职能的必要,比如亟待完善经济预测的职能。
    加强也是改革。放权大戏刚刚启幕,如何避免各种变相审批现象,外界同样担心不已。“从数字上看,过去十多年来国务院减少了近2500项的审批事项,但外界的感触并不明显。”社科院法学所宪法行政法室主任周汉华曾表示。
    地方某受访官员也坦言,此前的审批放权中,有的部门逐项梳理、上报需要保留审批的事项,发现报上去的项目太多。
    发改委一位内部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本轮改革针对发改委的力度很大,尤其在重点行业的大型项目投资上,发改委的政策空间收缩较多。但在现实中,发改委往往可以通过前往地方进行项目指导等形式,继续保持对地方项目投资的实际影响力。
    由此可见,审批改革后,不少部门将职能转向监督,但具体如何监督,并没有明确的规范。“监督理应是让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上述发改委内部人士说。削权改革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中央则需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统筹。
    “放权的同时,还需其他部委的配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投资核准不仅涉及到一个部门,相关各部门是否能够同步取消审批,这也很关键。
    “审批改革能否成功,最初取决于领导人敢不敢把它废掉。但是废掉之后,最终取决于能否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汪玉凯说。
    近日,国务院下发通知称,各中央部门应通过官网向社会公开现存的审批事项清单,以锁定审批“底数”。“各部门不得在公布的清单外实施其他行政审批,不得以其他名目搞变相审批,杜绝随意新设、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等。”该通知称。
    截至2月21日,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国土部等,现存审批权力清单已渐次公开。其中,发改委公布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保留了25项,涉及能源、粮食等领域的国内、外项目的审批。
    该通知还称,要改革行政审批的管理方式,逐步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向迈进。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滨认为,行政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