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新势力

作者:吴小曼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2-21 23:15:00

摘要:在策展人、艺术基金和企业资本的共同作用下,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版图已在全然发生变化

中国当代艺术新势力

■吴小曼

    在策展人、艺术基金和企业资本的共同作用下,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版图已在全然发生变化,曾经由画廊、学术机构承担的价值评判体系已被市场价格体系取代,权力与资本的合谋塑造着新的“财富神话”,他们极力寻找新人,使得中国艺术家代际关系更替明显,同时也带来认知和学术评判上的难度,艺术家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谁能成为伟大的画家”,由此带来行业隐忧和普遍焦虑。
企业收藏VS亿元时代
    据全球艺术网最新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称, 2013年与2012年相比,全球艺术品销售增长了9%,中国2013年的艺术品销售额达到40.78亿美元(涨幅为21%),已是第4年位居第一。有分析称,艺术品销售的回升主要在于中国新买家的入场和美国经济的回升,是他们在推动着市场的变化。
    而据雅昌检测中心所作的2014年第一季度各艺术门类信心度调查显示: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古代书画和玉器的关注度均超过10%。与2013 年年初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度有明显提升。业内人士分析,在2014年,当代作品还将持续上升。
    与这一预测相呼应的是,上周Artprice“每周排行榜”,选取了在世艺术家十大拍卖纪录,结果有3位20多岁的艺术家的拍卖价已荣升六位数。其中排名榜中最年轻的两位中国艺术家,一个是生于1975年的邱广平,一位是生于1986年的米巧铭,他们已经在市场上受到追捧。邱广平在不久前的拍卖会上一举创下了323800美元的高价,令同行咋舌。
    回顾2013年艺术市场走向,当代艺术“亿元现象”和更趋年轻化构成了它的两极。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和《协和医院三联画》都突破了亿元大关,这不仅创下了画家的个人纪录,也创下了当代艺术品纪录,中国当代艺术品自此迈入“亿元时代”。却也引发了“虚高”等价值与价格差异的争论。
    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为大资金的“托市”,因为有大企业和大的艺术信托机构的入场,使得2013年艺术品价格有所回升,其中印象派、近现代书画作品经典均创下了高价。
    广东中山企业家郑华星以2.3644亿港元拍得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万达集团在佳士得纽约拍卖夜场以约1.72亿元拍下毕加索名作《两个小孩》;宝龙集团竞下黄胄《欢腾的草原》……这些大手笔收藏,使得企业收藏家进入大众视野。美国媒体直接把这一现象称为“企业收藏时代”,他们正在拉高艺术品的价格,也在改写着艺术格局。一个明显的迹象是此前由画廊、评论家、学术机构搭建的艺术品价值体系正在被资本和权力搭建的价格体系摧毁。
批评家的失语
    这难道就是亚洲艺术新势力浪潮?资本将决定上游生产,艺术家不再是个体创作者,他们将被迫进入资本体系中成为其中的一环,2013年策展人沈其斌向这一体系发起了挑战,他聚合起邱志杰等一批年轻艺术家进入拍场,目的是争抢市场蛋糕,而不是去挖掘这些艺术作品的学术价值,由此引发策展人“变节”的争议,因为他不是反对这种商业体系,而是让艺术家进入该体系以分食蛋糕。
    减少学术认定环节,直接进入拍场获得价格肯定,不独是沈其斌,目前很多策展人采取与拍卖行、收藏家合作,他们共同推动着艺术的商品化发展,其行为正是在迎合资本的饥渴。目前策展人开始成为艺术界的权势人物,他们与资本合谋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最终命运,而独立批评家、学术机构则在丧失话语权。
    先锋艺术评论家杨卫在几年前也做起了策展人,他说目前在中国,独立批评人已没有生存空间,此前还有艺术期刊、学术机构等平台供批评家施展拳脚,因此可以做到相对的独立性,而如今批评家已经没有生存空间,艺术品从生产、评价、推广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链条,甚至很多作品可以不通过学术环节直接进入拍场,批评无非是为推广作品价格服务,艺术批评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回想上世纪90年代,栗宪庭、吕澎等一些批评家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中所起到的作用,今天想来已是“沧海桑田”。
    当代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皮力在2013年底写了一篇颇为伤感的微博《40、50、60》,说起他们当年如何满怀理想把中国当代艺术带到法国蓬皮杜中心展出,大家在眼界的开放中不甚惶恐,却也不失却希望,不幸的是当年意气风发的艺术家在刚刚迎来他们创作高峰时却在资本的角逐中赶上了代际交替。如今50岁、60岁的艺术家,早已成了艺术市场的老人,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快速增值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艺术家不断贬值的过程。资本的饥渴促使他们追寻更年轻的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于是很多艺术家还没来得及享受到成功就被抛入了过时的阵营,“谁可以成为伟大的画家?”由此引发了所有艺术家的疑问。
像选秀一样选艺术家
50、60岁,就成了过时的艺术家,甚至40多岁的艺术家都不在策展人的关注中了,原定于将在年初展出宋庄艺术中坚力量的四维艺术空间也取消了这一计划,他们开始把目光聚焦于更年轻的80后甚至90后群体。该空间艺术总监梦湄女士曾在私下里向记者多次表达过她对宋庄先锋艺术家的认可,比如像唐建英、杨洮,他们生于上世纪60年代,经历过中国动荡期和改革年代,有着个人经验和时代交织的集体记忆,唐建英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杨洮则关注文革对人性的扭曲,他们的绘画语言明晰,曾得到很多外国藏家和学术刊物的认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外国藏家的退出,他们作品价格迅速回落,近几年在国内展出机会相对减少。
宋庄有大大小小的美术馆、画廊和艺术机构,但他们都表示无意推动宋庄艺术家的学术成就,因为这是一个耗时长、很难见收益的过程,他们主要是展示传统水墨绘画以迎合国内藏家,同时寻找年轻人,主要是新人的价格便宜,他们更具灵活性,可以迎合商业需求创作作品,而不是像先锋艺术家总想坚持自己的“艺术精神”。
“说白了,艺术品就是一文化商品。”宋庄大曹画廊老板开辟出一种新的画廊营销模式,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私人藏家队伍,这些藏家多是国企高管、外资银行经理,他们的个人喜好决定着他的经营方向,而不是去发掘艺术家的价值,然后进行推广和学术认可过程,他认为这是一种太过传统的画廊经营模式,所需经费和周期都很长,而他是“关门做生意”,只为圈子的艺术消费服务。
除了新人价格低、可塑性强,他们的不确定性也非常吸引策展人,如今策展人成为资本一环是因为他们担当了艺术经纪人角色,他们像星探一样寻找未来的“大家”,然后像包装流行歌手一样去包装艺术品,这是不同于大曹画廊的艺术机构运营模式。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3年的第一个展览 “ON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就是在于发掘年轻人的未来价值。
    此前成都新星星艺术节就是一个大型“新人造势计划”,他们以海选的形式,在全国发掘艺术新人。
    “以前的艺术市场哪里有什么星探、经纪人之说,最开始发掘艺术新人的就是一些爱好艺术的藏家。”系统性地挖掘新人,进行系列宣传和推广已经成了艺术机构的普遍行为。
    “知名艺术家的风险低,但是回报固定。年轻艺术家的风险高,但是收益惊人,这就靠自己的判断力了。”一些经纪人谈及自己发掘新人的诀窍,认为“现在画得不好不要紧,技法方面的东西也可以慢慢培养,但要看他的画是否有一种气质,有艺术家的敏锐和天赋”。
    于是由经纪人定位,艺术家创作,然后进入拍场,周期由曾经的5-10年已缩短至3-5年时间。如今各种年轻艺术家展览杂堆、作品屡屡拍出天价就一点不足为奇。
由签约时的几千元一幅,在短时间飙升到几万元、几十万元一幅已经不是什么行业秘密。由于艺术品价格的伸缩性带来的巨大升值空间,使得很多企业开始转向艺术品投资。
年轻“潜力股”
    一些新入场的企业收藏多把新人作为“潜力股”,这就使得近年来拍场更趋年轻化,从而使得年轻艺术家价格偏高。这个价格和国际艺术市场的年轻艺术家价格形成反差。皮力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是我们爱艺术的人更多,而是中国安全投资渠道偏少。所以简单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学术上不是个孤岛,在价格上却是个孤岛”的落差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其中最显著的是,当艺术家的价格越往上走,严肃的学术机构在展览上就会越谨慎,学术机构和学术策展人,潜意识里觉得越是市场叫好的,越不在意。
    “70年代以前,学术一直在市场前面,而70年代以后,至少学术和市场之间的先后顺序没有那么大了。而在收藏上一则是因为价格捉襟见肘,二是不敢再冒险。说白了,从程序上说,中国艺术家高价格会让很多学术机构望而却步,而价格急剧升高的速度,又会让学术机构更觉得是冒险,特别在中国艺术市场价格机制不透明并有诚信危机的情况下。”
    他认为在这个窘境下,学术机构的基本思路是“我们让收藏家去冒险吧”。
    目前很多学术机构都不再收藏先锋艺术家作品,这就使得具有探索性的艺术家生存艰难。而那些在市场上拍出高价的艺术品又会让学术机构敬而远之,曾梵志就说他的作品自拍出亿元天价后,就受到了学术上的冷遇,甚至遭致诸多质疑。
    资本盲目追捧年轻人,学术对高价作品回避,使得艺术市场与学术机构错位,而资本助长的价格评判体系又在极力摆脱传统的学术价值评判体系,这就让艺术家陷入到“好作品未必会得到认可”的焦虑中。
    而在美术院校、学院附近画家工作室和艺术新区的年轻人,以及围绕他们的经纪人则在跃跃欲试,他们在利益的粘合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聚合成新的艺术商业版图,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作者系文化生活版面主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