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成效初显中国经济提前复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郝 静 上海报道
当大家还在争论中国经济到底在走U型还是V型道路时,JP摩根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主席的李晶,3月25日高调宣称,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复苏的迹象。
虽然今年前两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依然令人失望,拉动消费的计划短期内也未有明显成效,但李晶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依然表达了中国经济的乐观态度。
《华夏时报》:最近对于全球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争论依然不断,听说不久前你在巴黎参加了一个全球投资者会议,全球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主流判断是怎样的?
李晶:从巴黎一路走过来到上海,我可以感受到投资者的心情和投资环境完全不一样。因为在欧洲,经济到现在还不是很稳定,而且投资者的情绪也比较低迷。来到上海以后,我感觉整个上海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已经有复苏的迹象,这从房地产市场交易的些许恢复上可以看出,但是整个欧洲和美国则完全看不到这一特点,没有非常明显的复苏迹象。
《华夏时报》:你认为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但现在来看,未来很长时间我们都不能太指望出口来拉动GDP,你为什么对于投资和消费这另外两驾“马车”抱有信心呢?
李晶:中国出口现在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将来这个情况也难有恢复的迹象,因为现在欧美经济、日本经济还很疲软。要拉动经济增长,只有依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并且带动民间投资。
今年一二月份,我们已经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5%、26%左右。特别是受政府“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投资在将来的增长速度还会很快,我们预计全年的投资增长将保持在25%左右。
另外,现在工业生产发电量已经出现复苏的迹象。我们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工业生产的厂商现在已经开始增大生产量,这意味着发电量的增长已经触底反弹,而发电是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晴雨表。这种情况下表明“4万亿”已有初步成效。
在国民消费方面,未来中国一定要把消费比例加大,哪怕增长10个百分点,中国对出口、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就会下降。
《华夏时报》:尽管你认为“4万亿”刺激计划初显成效,但有人担心地方国资会出现“一放就乱”的情形,又出现过度投资和重复投资的现象,你对此怎么看?
李晶:这种担忧是很正常的。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3月份,政府已经把“4万亿”计划中基建方面的投资有所减少,从45%降低到37.5%,同时医疗和保障性住房投资有所升高,这就是为了避免重复投资。
另外,今年中国财政赤字大概9500亿元,占整个GDP的3%,是符合国际指标的。但我觉得,“4万亿”如果都花在刺激投资上,对消费没有太大刺激的话,可能造成重复生产。所以我们也呼吁政府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消费上而不是固定资产。
《华夏时报》:你对于“4万亿”当中预计出现多少重复建设的比例有没有一个估计?
李晶: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数字预估,但是在加快经济建设中,铁路建设是非常好的项目,中国铁路需要加快建设,公路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中国的港口现在已经非常发达了,再建新的港口效果就很难讲。另外,我们没有必要建更多的厂房,因为现在有产能过剩的现象。
《华夏时报》:有报道称,上海商品房的空置率在今年2月份已经达到1200万平方米,而上海今年还要新增240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这一组数字你怎么看?
李晶:你说的情况的确是这样。我觉得,现在需要把新开工项目减慢一些,让整个市场先来消化现有的库存。不过,最近几个月的数字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国民现在已经开始买房了,需求方面很多还是刚性的需求,所以我们觉得需要6-9个月把现有空的房子消化以后,然后开发商才可能去买地,新开工新的项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