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合同中的“现金价值表”如果不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
买保险本是件好事,然而对于家住合肥的李大爷(化名)来说却是件烦心事,事情还要追溯到他和老伴在5年前购买中国人寿的一款保险产品说起,“当时保险推销员说5年交费期满后,即可以自由支取所缴纳的10万元,而现在的情况是,要想拿回缴纳的保费本金,至少要等到48年后。”
反映:长期保险“困”住七旬老人
李大爷说,在2009年的时候,中国人寿的一名保险业务员向他和老伴推荐一款年缴2万元、缴满5年即可的“国寿美满一生年金保险(分红型)”。“当初业务员介绍说,5年后可随时支取缴纳的本金,每年给1500元利息和分红,比银行利息高,听起来很诱人。”而李大爷和老伴年龄已经超过了保险规定的范围,所以在业务员的建议下,他们以自己孙女的名义购买这样一份保险,“合同是由老伴和业务员签的。”
随后,李大爷和老伴按照协议连续交了5年保费。今年下半年,李大爷因为家事急需用钱,准备将缴纳的10万元取出时却被告知,这款保险的合同期限是70年,提前支取要面临一定的损失。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