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外资日化“中国之痒”

作者:张 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11 00:36:00

摘要:卡尼尔最终没熬过“七年之痒”。从露华浓到卡尼尔,退出中国市场,两大外资品牌在华黯然神伤,这背后是中国日化市场的新一轮优化躁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卡尼尔最终没熬过“七年之痒”。1月7日,《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全球最大化妆品集团欧莱雅于当日下午1点正式下达决定,取消旗下卡尼尔品牌所有产品在内地市场的销售。从露华浓到卡尼尔,退出中国市场,两大外资品牌在华黯然神伤,这背后是中国日化市场的新一轮优化躁动。

  又一个退出者

  继露华浓之后,被大家熟知的卡尼尔也将离开中国消费者的视野。

  对于撤出中国市场的原因,欧莱雅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我们选择专注于品牌组合中的重中之重:巴黎欧莱雅和美宝莲纽约,以取得更强劲、更可持续的增长。

  而欧莱雅已经对后续员工的安排作出规划。该负责人表示,团队安置事宜,公司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特殊小组对员工的安置计划进行了充分周全的探讨和制订,将为所有相关员工考虑公司内部的就业机会。

  1月9日,记者在北京屈臣氏两家连锁店发现,卡尼尔的产品仍在销售中,单价基本在数十元,还有着诸如“满108减30”的促销活动。随后,记者从物美、BHG等超市获悉,卡尼尔产品仍在销售,但具体的撤出方式,暂未收到欧莱雅的通知。

  早在2013年年末,卡尼尔品牌已经在部分市场进行裁员,缩减队伍。年中以来,卡尼尔的部分品牌代理商已经停止囤货,最新的产品保质期只到2015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卡尼尔已经停止生产新品了。

  欧莱雅宣布旗下的卡尼尔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却让巴黎股市“大吃一惊”:当地时间1月8日,在巴黎股市欧莱雅的股票曾一度下跌3%,收市时,下跌幅度为1.86%,每股123.75欧元(约合人民币1017.68元)。

  从二线到非主流

  从刚进入中国时的“宠儿”,到狼狈仓皇撤离,卡尼尔到底在中国日化市场经历了什么?

  据了解,卡尼尔品牌成立于1904年,在1965年被欧莱雅集团收购,成为其旗下大众化妆品部的一部分。2006年,卡尼尔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欧莱雅对卡尼尔的定位是二线品牌。

  “卡尼尔刚到中国时,其自身的体积也比较小。”一位长期关注卡尼尔的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卡尼尔曾找过章子怡、刘亦菲等大腕代言,再借助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后获得的销售网络,一度在大众化妆品市场表现抢眼。

  相关资料显示,在2009年,卡尼尔保湿精华产品在大众化妆品市场销量排名第一。然而,卡尼尔中国市场的巅峰仅仅只有三年时间。2011年之后,卡尼尔似乎声势渐小,广告投放的力度也远远不及同属集团大众化妆品部的品牌欧莱雅和美宝莲纽约。

  相关数据显示,卡尼尔在欧莱雅(中国)的销售占比不超过10%,且销售在持续下滑中,销售渠道又和势头强劲的欧莱雅品牌重合度较高。而时至今日,已沦为三线以下品牌。

  外资日化企业躁动

  纵观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此次其对中国市场品牌进行优化,其实并不意外。

  此前,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兰珍珍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受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少消费品牌都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虽然2013年欧莱雅在中国依旧保持高速的增长,但仍感受到了强烈的竞争压力。

  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09年5月份,跨国化妆品公司品牌(不包括大宝)的市场占有率为57.9%。而到了2012年5月份,市场占有率已掉到44.5%。主要品牌如妮维雅、旁氏、露得清、卡尼尔等市场份额都在下跌。

  另外,欧莱雅2013年三季度营收为54.8亿欧元,同比下滑0.8%,一直作为其业绩增长支撑的亚太市场罕有地出现了1.2%的下滑。同行雅芳和联合利华已采取变相裁员方式优化结构。

  欧莱雅中国市场调整只是外资日化品牌在华生态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市场本土品牌的崛起,日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如何推陈出新赚到真金白银,已经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