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与纷争
郑渝川
2003年,美国主导并获得英国支持和参与的伊拉克战争,掀起了欧洲的政治分裂,法国、德国等美国传统盟友坚决反对美英绕开联合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开战,因而被美国领导人蔑称为“老欧洲”;而许多中东欧国家则对开战给予坚决支持,成为了所谓的“新欧洲”国家。“新欧洲”国家支持美国开战,最重要的理由当然是接近并加入北约并获得美国更大的支持,但不容否认的一点原因则是,1990年代巴尔干危机期间由于国际协调和介入较为迟缓,最终未能遏制激烈地区冲突和种族屠杀的出现,这些国家在当时要么被卷入到冲突、危机之中,要么因为毗邻冲突地带而对战乱的威胁感到恐惧,因而宁可选择支持“国际警察”以强力手段一劳永逸地解决中东问题。
伊拉克战争更持续、通常被公众所忽略的一点影响是,执掌着这个世界主流知识和思想话语权的欧美知识界也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分裂。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和法国哲学家德里达长期以来都存在知识论及思想倾向上的巨大分歧,却在伊战后联署了一项反战声明,欧洲多个国家的知识精英和媒体都接连响应。
多年后,以“软实力”概念创建者约瑟夫·奈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不情愿地承认,伊战带来了美国软实力的严重下滑,让欧美主流知识精英开始将美国霸权真正视为对这个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威胁。有意思的是,欧美反战知识精英多自称、并被“自己人”和论辩对手认为是“自由主义者”,而在当时的中国,相当一批“自由主义”学者却支持美国开战。
200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义德去世,在接下来的十年间,陆续有多位二战后几十年间同时扮演学界泰斗和公共知识分子,长期引领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批判和反思的学者、活动家离世,也使得这十年里,对这些知识精英的回顾、总结、评价、争辩成为了一项近乎周期开展的学界和社会议程,催生出更多争议。
分裂与频度更高的争辩,继续呈现。2004年起,当代文化是否导致平庸化、粗俗化和弱智化,以及互联网是否加速了前述进程,这方面的争论从知识精英群体扩散到大众,对各国的公共政策也形成很大影响。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可以简化为:知识的自由是否包括对平庸、粗俗乃至反智主义的许可和宽容。同年,哈佛大学政治学家亨廷顿出版了《我们是谁: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挑战》一书,支持美国拉美族裔等非白人、新教徒族裔居民的增加,会导致美国文化、政治和社会传统的丧失。这本书一经推出就引发了美国学界、政界和社会的强烈震荡,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低估了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在全球化人口流动加速的背景下,移民流入国都必然面对亨廷顿之问,民主、宪政体制面临严峻挑战,经近现代数百年才形成的宽容多元社会的传统遭遇被撕裂的巨大风险。
接下来的几年里,保守主义和左翼思想都迎来了短暂的勃兴,以及之后的衰落。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重创了“华盛顿共识”,具体来说,就是美国金融和实业财团赞助的多家顶级智库之前主导国际经济组织、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政策理念。正当欧美学界开始以空前左倾的姿态重新探讨马克思《资本论》等共产主义作品对改良当今资本主义模式的作用时,中东和北非发生了民主运动,这也被部分知识精英解读为“第四波民主化”,强烈反击“向左转”的风潮。然而,紧接着欧美世界又上演了“占领华尔街”等占领运动,这场运动实际上是对里根·撒切尔1980年代自由化改革“说不”,表达出公众对极少数金融资本家和互联网冒险家独享多数财富,并通过金钱和游说集团继续维持不公平分配政策框架的强烈不满。
10年间,政治史、经济史读物继续畅销,但新出版的名家名作中,主导观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哈佛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和商学院金融学双科教授尼尔·弗格森陆续出版的十多部著作受到空前欢迎。弗格森评价历史和现实的首要标准在于,法律和体制必须有效(不仅仅对经济成长),跟十多年前的很多经济史、经济政策核心观点(强调产权保护和民主选举为第一前提)俨然天壤之别。
在中国内地思想界和知识精英群体,左翼阵营堪称边缘化,“自由主义”学派和学者的定义也跟欧美同行截然不同。在欧美占据主流的、以左翼批判立场为鲜明特征的许多大家,在中国是不为人知的,因为得不到恰当、合理的引进引介。
中国内地不少知识精英所推崇的,是欧美同行绝难想象的、刨除了政治哲学和自然哲学的经济学,以及简化的政治民主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内地与欧美知识精英的思想和知识对话,目前很难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至少说是整体滞后的。这也使得,中国内地无论是学界,还是官员乃至其他民众,在接触到西方知识精英的最新议题、代表性观点时,形成的理解、作出的反应常常是错位的——不仅仅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就连西方学界讨论的“中国模式”,中国国内对此提法的所谓支持者和反对者,所支持的或所反对的,其实跟欧美同行的议题已经没太大关系了。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擎所著的《纷争的时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一书,对2003-2012年欧美思想界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这本小册子也是目前国内所能找到的,对近年来西方学界思潮进行凝练描绘和客观介绍的一本书。
尽管作者刘擎本人有特定的政治立场和知识论,但在这本书中,他对西方左翼等多个思想团体、知名学者的观点评述并不带着个人主观色彩来阐述西方思想界、社会公众等在具体议题、问题议程上展开的激烈争辩。书中还收入了刘擎本人及著名政治学者徐贲对桑德尔、贝拉米、里拉、米拉等政治理论家的访谈对话内容,更为直观地引介介绍了西方政治思想界的辩论焦点。可以说,这本书有助于读者客观回顾欧美思想界及政治、社会等领域内10年来的重大议题,推动相关知识、理念更新。
(作者系书评、时评作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