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期货落户自贸区
摘要: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11月6日成功落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标志着资本市场支持自贸试验区若干政策的实质启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青 北京报道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11月6日成功落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标志着资本市场支持自贸试验区若干政策的实质启动。据记者了解,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是由中国证监会批准的第五家全国性期货交易所,主要从事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类相关衍生品交易、交割的场所。上海能源交易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的开放,而且对于未来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东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刚成立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预计第一个推出的品种应该为原油期货,原油期货也有望成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投资品种,这更加有利于我国争取原油定价的国际话语权。据了解,境外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交易,为此上海期货交易所扩大了保税交割的范围,在货币结算的通道开通后,原油交易将采取国际通行的净价交易。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自贸区的平台,使得中国商品市场通过这一个窗口走向国际化。能源交易中心可能会先推出原油期货,但未来的品种将不限于原油。虽然上期所地处上海,与其它几家交易所有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国内其它期货交易所则应该思考能否由此借势,实现“借船出海”。
中证期货能源分析师刘建认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作用希望能够借这个平台推出原油期货,同时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在外汇管制的背景之下,原油期货在上期所上市难以突破制度性壁垒,对于原油期货这一定位为国际化交易的品种而言,如果不能实现境外投资者的自由进入,其上市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而借助自贸区平台却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据悉,自去年5月份上期所给出原油期货草案,其初稿中包含美元和人民币计价结算两套方案,在去年上半年管理层支持原油期货上市的态度比较坚定,上期所也更倾向于以美元计价。不过在去年十一这一关键时间窗口之后,原油期货依旧“难产”后,交易所在态度上略有变化,在计价货币这一关键问题上开始有所淡化。不过根据交易所原草案,不管使用人民币或美元,都可以接受其他货币交易,但处理方式上,将以非计价货币作为质押物冲抵保证金,在最终结算时才统一兑换。
刘建认为,现在看来原油期货已经基本确定将在自贸区内上市,这样可以绕开外汇限制,更好地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但目前自贸区金融细则尚未出台,资本项下跨境资金转移这一问题仍有待破解,因而原油期货的合约细则目前亦难断定。不过从现有信息来看,期货公司参与原油期货,仍需在国际能源平台重新申请会员资格,还需在自贸区开立相应的外汇账户。客户若参与原油交易,或需另开账户,原期货交易编码应该不能在新交易平台使用。
在品种设计方面,刘建认为,标的物、合约规格以及交割方式等方面,应该会延续原设计草案。以100桶为单位,标的原油为中东含硫原油。原油交割还是以全球主流的现货交割方式,在自贸区和保税区内进行保税交割。除了上海自贸区,未来在大连、宁波、青岛、广州、广州保税区可能也会设库。
由于交割细则并未公布,因此交割流转是以国内常规的注册仓单方式,还是用全球主流的撮合交割方式目前尚未确定;但由于原油期货定位国际化,后者或许具有更大可能性。以实物交割的方式,有助于建立起自贸区和港口原油库存,提升商业原油储备。刘建称,以美国为例,NYMEX原油期货交割地库欣的库存接近于总商业储备的15%;以商业储备作为政府储备的补充是国际主流方式,因此,原油期货有助于国内整体原油储备的提升,并提高国家能源安全等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