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分裂潮”背后的央地关系
摘要:伦敦的独立不见得是坏事,届时众多英国国家机构将择址搬迁,像伯明翰这样的城市有望从伦敦的阴影下解脱出来,获得新生。
伦敦独立了,苏格兰独立了,英国也退出了欧盟,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在未来的几年里,并非完全不可能——虽然可能性很小。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英国“分裂潮”的新闻屡见不鲜。
先从伦敦说起。伦敦自11世纪开始就是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维多利亚时代奠定了其世界城市的地位。今天的伦敦早已不是19世纪那个一板一眼的帝国首都了,而成了一个非常时髦和国际化的大都市,很多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纽约。目前伦敦是世界外汇交易中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1%,而纽约只占19%;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有251家外国银行落户于此,它们产生的跨境银行借贷总额占据全球份额的19%,纽约仅为11%。
“15年前私人飞机销量的70%来自美国市场,现在下降到35%-40%,买得起私人飞机的人都到伦敦来了。”这是此前《经济学人》杂志一篇文章的主题。事实也确实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亿万富翁选择定居伦敦,有4224个千万富翁常住此地,而东京、新加坡和纽约的同一人群数目分别为3525、3154和2929个。由于居民几乎全是外来移民,伦敦某些街区整体感觉就像国外。如今,每三个伦敦人中就有一人生于国外,与纽约相当。如果考虑父母的出生地,那大部分伦敦居民都可寻根海外。
按照智库伦敦中心的主任本?罗杰斯的说法:“英国生活的每一方面,无论商业、经济、房产、教育、文化、传媒、政治甚至体育,在过去20年内几乎都被伦敦所主宰。”但伦敦和英国其它地方的发展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每年伦敦要为英国其它地方的发展补贴150亿英镑。在伦敦人看来,伦敦犹如欧元区的德国,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生气勃勃;而英国各老工业区则相当于欧债危机严重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日薄西山。看起来,英国这个二流国家已经配不上伦敦这个世界一流城市了。更现实的问题是,伦敦的发展需要引进大量的国际金融和创意人才,但囿于英国的签证政策,很多人才无法到位;另外,伦敦很大程度上享受不到自身的发展成果,大量财富被中央政府以税收的方式征收,用在不同于英国其它地方的发展。
于是,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近日请求英国议会,给予伦敦市政厅签发“杰出人才”签证的特权,吸引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演职人员赴伦敦就业。鲍里斯还希望,伦敦能享有更多税收和财政自主权。前任市长肯·利文斯顿则更激进,干脆呼吁让伦敦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句笑话,一些英国学者和政治家已经开始评估伦敦一旦独立对英国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伦敦的独立不见得是坏事,届时众多英国国家机构将择址搬迁,像伯明翰这样的城市有望从伦敦的阴影下解脱出来,获得新生。
当然,从目前来看,伦敦独立问题的核心并不是真的要从英国分离出来,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作为强势的地方政府,伦敦正试图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扬言独立只是一句耸人听闻的气话罢了,不必太当真。对英国来说,苏格兰的独立问题,才是在短期里有可能损害国家统一的大问题。因为2012年10月1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已经与苏格兰首席大臣萨蒙德就2014年举行苏格兰独立公投签署了协议。
按照地理划分,英国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部分。苏格兰在1707年之前是独立国家,其抗争的历史在著名电影《勇敢的心》中有充分展现。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驾崩,王位由她的侄子、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继承,两国就此“共戴一君”,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松散联合。1707年,两国通过《联合法案》构成了新成立的大不列颠王国,苏格兰也就此在法律上成为了英格兰的依附。自那以来的300年里,苏格兰要求独立的呼声未曾中断。
2007年春天,正值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300年之际,主张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战胜工党,赢得苏格兰议会选举,其党魁萨蒙德成为苏格兰首席大臣。萨蒙德被公认是一个精于权谋、善于把握机遇的政治家,自他上台以来,苏格兰独立运动声势大振。
从策略上,萨蒙德放弃了一度以仇恨英格兰人为根本的分离主义,改为推行温和的民族主义立场。他承诺即使苏格兰独立,伊丽莎白女王仍然可以保留她在苏格兰的行宫,继续当苏格兰的名义国家元首;苏格兰独立后,英国公民可同时拥有苏格兰和英国国籍等,极力给大家造成一种独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印象。在经济问题上,由于北海油田在地理上属于苏格兰,萨蒙德认为只要收回北海油田,苏格兰就会变成一个很富裕的国家。
但专家们给这种如意算盘泼了冷水:北海油田的产量在1999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因此指望石油搞独立的风险不小;苏格兰人均公共开支水平高于英格兰的30%,而人均GDP却低了5%。如果苏格兰独立,就必须压缩福利开支,降低生活水平;苏格兰届时将很难留在英镑区,也很难维持英国目前的信用评级;像布莱尔、布朗等大批苏格兰政治人才都去了英格兰,留在苏格兰的都是二流人物,将很难治理国家。
也正是因为有很多现实的考虑,目前只有30%左右的苏格兰人支持独立。因此,尽管苏格兰独立声势浩大,但公投的结果可能就像《金融时报》所分析的那样:他们会认识到独立乃是海市蜃楼,并选择继续留在联合王国。
由此可以看出,伦敦和苏格兰的独立问题虽然引人关注,但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而在欧洲,在一国之内有独立诉求的区域个案还不在少数:占西班牙面积不足10%,却贡献了GDP25%的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正在寻求独立;意大利北部富庶的南蒂罗尔和米兰地区,不愿再受经济发展低迷的南部地区的拖累,也在寻求独立;比利时的情况尤为严重,贡献了全国GDP60%的北部弗拉芒地区,多年来就有脱离南部法语区实现独立的愿望。
这股“分裂潮”有非常复杂的成因:有地理的原因,要求独立的地区往往认为在发展中受到“歧视”或“怠慢”;也有文化和族群的原因,独立具有“定义自己身份”的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来看,独立的口号虽然喊了很久,但还没有哪一个地方是真的要马上独立出去的。这说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带来的复杂影响:一方面是独立意识的提高对国家主权的冲击,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的增加,独立看起来很美,实则经不起推敲。当然,欧洲国家在文化和制度上的一致性,也是维护统一的有利因素。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英国“分裂潮”的新闻屡见不鲜。
先从伦敦说起。伦敦自11世纪开始就是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维多利亚时代奠定了其世界城市的地位。今天的伦敦早已不是19世纪那个一板一眼的帝国首都了,而成了一个非常时髦和国际化的大都市,很多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纽约。目前伦敦是世界外汇交易中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1%,而纽约只占19%;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有251家外国银行落户于此,它们产生的跨境银行借贷总额占据全球份额的19%,纽约仅为11%。
“15年前私人飞机销量的70%来自美国市场,现在下降到35%-40%,买得起私人飞机的人都到伦敦来了。”这是此前《经济学人》杂志一篇文章的主题。事实也确实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亿万富翁选择定居伦敦,有4224个千万富翁常住此地,而东京、新加坡和纽约的同一人群数目分别为3525、3154和2929个。由于居民几乎全是外来移民,伦敦某些街区整体感觉就像国外。如今,每三个伦敦人中就有一人生于国外,与纽约相当。如果考虑父母的出生地,那大部分伦敦居民都可寻根海外。
按照智库伦敦中心的主任本?罗杰斯的说法:“英国生活的每一方面,无论商业、经济、房产、教育、文化、传媒、政治甚至体育,在过去20年内几乎都被伦敦所主宰。”但伦敦和英国其它地方的发展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每年伦敦要为英国其它地方的发展补贴150亿英镑。在伦敦人看来,伦敦犹如欧元区的德国,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生气勃勃;而英国各老工业区则相当于欧债危机严重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日薄西山。看起来,英国这个二流国家已经配不上伦敦这个世界一流城市了。更现实的问题是,伦敦的发展需要引进大量的国际金融和创意人才,但囿于英国的签证政策,很多人才无法到位;另外,伦敦很大程度上享受不到自身的发展成果,大量财富被中央政府以税收的方式征收,用在不同于英国其它地方的发展。
于是,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近日请求英国议会,给予伦敦市政厅签发“杰出人才”签证的特权,吸引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演职人员赴伦敦就业。鲍里斯还希望,伦敦能享有更多税收和财政自主权。前任市长肯·利文斯顿则更激进,干脆呼吁让伦敦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句笑话,一些英国学者和政治家已经开始评估伦敦一旦独立对英国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伦敦的独立不见得是坏事,届时众多英国国家机构将择址搬迁,像伯明翰这样的城市有望从伦敦的阴影下解脱出来,获得新生。
当然,从目前来看,伦敦独立问题的核心并不是真的要从英国分离出来,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作为强势的地方政府,伦敦正试图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扬言独立只是一句耸人听闻的气话罢了,不必太当真。对英国来说,苏格兰的独立问题,才是在短期里有可能损害国家统一的大问题。因为2012年10月1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已经与苏格兰首席大臣萨蒙德就2014年举行苏格兰独立公投签署了协议。
按照地理划分,英国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部分。苏格兰在1707年之前是独立国家,其抗争的历史在著名电影《勇敢的心》中有充分展现。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驾崩,王位由她的侄子、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继承,两国就此“共戴一君”,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松散联合。1707年,两国通过《联合法案》构成了新成立的大不列颠王国,苏格兰也就此在法律上成为了英格兰的依附。自那以来的300年里,苏格兰要求独立的呼声未曾中断。
2007年春天,正值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300年之际,主张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战胜工党,赢得苏格兰议会选举,其党魁萨蒙德成为苏格兰首席大臣。萨蒙德被公认是一个精于权谋、善于把握机遇的政治家,自他上台以来,苏格兰独立运动声势大振。
从策略上,萨蒙德放弃了一度以仇恨英格兰人为根本的分离主义,改为推行温和的民族主义立场。他承诺即使苏格兰独立,伊丽莎白女王仍然可以保留她在苏格兰的行宫,继续当苏格兰的名义国家元首;苏格兰独立后,英国公民可同时拥有苏格兰和英国国籍等,极力给大家造成一种独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印象。在经济问题上,由于北海油田在地理上属于苏格兰,萨蒙德认为只要收回北海油田,苏格兰就会变成一个很富裕的国家。
但专家们给这种如意算盘泼了冷水:北海油田的产量在1999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因此指望石油搞独立的风险不小;苏格兰人均公共开支水平高于英格兰的30%,而人均GDP却低了5%。如果苏格兰独立,就必须压缩福利开支,降低生活水平;苏格兰届时将很难留在英镑区,也很难维持英国目前的信用评级;像布莱尔、布朗等大批苏格兰政治人才都去了英格兰,留在苏格兰的都是二流人物,将很难治理国家。
也正是因为有很多现实的考虑,目前只有30%左右的苏格兰人支持独立。因此,尽管苏格兰独立声势浩大,但公投的结果可能就像《金融时报》所分析的那样:他们会认识到独立乃是海市蜃楼,并选择继续留在联合王国。
由此可以看出,伦敦和苏格兰的独立问题虽然引人关注,但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而在欧洲,在一国之内有独立诉求的区域个案还不在少数:占西班牙面积不足10%,却贡献了GDP25%的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正在寻求独立;意大利北部富庶的南蒂罗尔和米兰地区,不愿再受经济发展低迷的南部地区的拖累,也在寻求独立;比利时的情况尤为严重,贡献了全国GDP60%的北部弗拉芒地区,多年来就有脱离南部法语区实现独立的愿望。
这股“分裂潮”有非常复杂的成因:有地理的原因,要求独立的地区往往认为在发展中受到“歧视”或“怠慢”;也有文化和族群的原因,独立具有“定义自己身份”的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来看,独立的口号虽然喊了很久,但还没有哪一个地方是真的要马上独立出去的。这说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带来的复杂影响:一方面是独立意识的提高对国家主权的冲击,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的增加,独立看起来很美,实则经不起推敲。当然,欧洲国家在文化和制度上的一致性,也是维护统一的有利因素。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