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以色列外交官:中国将是最有发展活力的国家

作者:徐翼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27 12:09:00

摘要: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康露思(Ruth Kahanoff),已经不知道第几次来到中国了。今天,她的身份是以色列外交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副总司长兼亚太司司长。康露思和中国的缘分可以用情真意切来形容。中国不仅给她留有故乡般的记忆,也成为她事业的重要舞台。当30年前她开始接触中国文化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徐翼  北京报道

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康露思Ruth Kahanoff,已经不知道第几次来到中国了。今天,她的身份是以色列外交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副总司长兼亚太司司长。 

康露思和中国的缘分可以用情真意切来形容。中国不仅给她留有故乡般的记忆,也成为她事业的重要舞台。当30年前她开始接触中国文化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刚刚开始。她用一堆的形容词表达她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感觉:“变化太快了,太大了,令人惊奇,难以形容。” 

参与并见证中以建交

今年是中以建交17周年。康露思参与并见证了中以建交的历史性过程。说起当年的难忘经历,她的眼里立时盈满了泪水。 

上个世纪80年代,康露思在香港大学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近代史,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任驻香港总领事馆领事及副馆长。1991年,她来到北京,担任以色列驻华联络处副主任,为中以建交做准备。 

“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为了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做了很多工作,盼望了很多年。当那一刻真的到来的时候,我们真是激动难抑。”说起1992年1月24日中以建交难忘的一刻,康露思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我们被接到很多地方参观,所到之处,中国人对我们太热情了,那时外国人在中国还不是太多,好多中国人拿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相比,夸犹太人聪明。当我们到机场去迎接来出席建交仪式的以色列人时,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992年—1994年,康露思历任以色列驻华使馆参赞和公使衔参赞。她分管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新闻和文化交流,这些交流活动在以色列使馆的对外交往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增进了中国和以色列从官方到民间的相互了解。 

期间的1994年,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挪威奥斯陆得奖后,拉宾直接飞到中国,康露思负责接待工作。“当时中国人手执五星红旗,像欢迎一个勇士一样欢迎拉宾总理。拉宾总理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我永远不会忘记。拉宾是一个战士,所以他对和平有着更强烈的渴望。我1973年高中毕业后就服兵役当了两年的国防军,参加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所以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 

对中国的独特感情

中以建交尽管只有17年,但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始于1000多年前的宋代,犹太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开封,建犹太社团和犹太教堂,历经中国历史的变迁与演进。19世纪,犹太人为了躲避俄国沙皇的迫害,辗转来到哈尔滨。二战期间,犹太人为了躲避大屠杀,从欧洲逃到了上海,到上海的犹太难民达2万多名。他们在上海得到庇护,还建有犹太教堂。如今,很多犹太教堂都被保护改建成为犹太文化博物馆。 

欧洲犹太人的子女迄今对上海有着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康露思的父亲当年就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出生地奥地利的维也纳乘船,漂洋过海来到上海的虹口区,全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一直住到9年后的1947年才离开上海到以色列定居。 

“所以我对上海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她就像是我的第二故乡。每次到上海,我都感到非常亲切。”说起上海和中国,康露思变得尤其健谈:“中国和以色列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们有相似的价值观,我们在文化、历史、家庭、教育等方面重要的价值观都认同。我们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古老文化传承对东方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色列的宗教历史对西方文明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所以我们两国和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 

“1950年1月,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中东国家之一。而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和努力,也对中东和平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以关系得到长足发展,双方开展了很多领域的合作活动。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以色列和中国的科学技术合作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以色列土地贫瘠资源短缺,是坚定的科技立国方略使她走上了强国之路,她的科学技术、农业、通讯信息、高科技等都在全球具有产业竞争力。如今,以色列农业科学技术如奶牛养殖、抗干旱、花卉种植、蔬菜种子等都在中国有很好的合作伙伴。中国是农业大国,未来在农业领域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两国农业专家要有更多的互访。” 

驻华使馆将扩编  

“中国将是未来最有发展活力的国家。以色列非常重视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如果你有所了解,你就会知道,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是以色列驻外使领馆中规模最大的。随着两国关系与合作的不断深入,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还将扩编工作人员,尤其将增加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工作人员。我们还要派有这样工作背景的以色列人来中国学习进修,为中以未来不断加强的经贸关系提前做好准备。”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与巴以冲突纠结在一起的以色列,给人除了有一点安全问题上的顾虑外,也有一点神秘。记者请康露思用一句中文表达她最想说的话。她沉思片刻,用久疏的中文说道:“欢迎到以色列来。百闻不如一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