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北极记忆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0-23 22:19:00

摘要:北极原住民人文风俗的巨变,让初到那里的中国独立摄影师王建男感到震撼。他认为这才是真实的北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推开被雪霜封冻的车门,双脚踩在北极圈上时,你看到的是:戴棒球帽的因纽特人,开雪地摩托、吉普车,家庭里电器齐全、生活方式变得现代……北极原住民人文风俗的巨变,让初到那里的中国独立摄影师王建男感到震撼。他认为这才是真实的北极。

  从2005年王建男开始了这种“极端行动”,8年时间,他和妻子背着相机、行李和大米,17次进入“北极人文圈”,行走在北极8国103个人居点和生态区,拍摄了3万余张照片,写下百万余文字,留下世界最北端正在发生和即将消失的记录。

  戴棒球帽的酋长

  2005年夏天,王建男和妻子看到了网上一个北极探险的帖子,在这位华人网友描述的探险之旅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路线,从加拿大育空领地首府白马可以驾车直达北冰洋。“去北极看看!”两人异口同声。

  飞机降落在加拿大因纽特渔村的小机场里,王建男和妻子第一次踏上北冰洋,一个戴着棒球帽、穿着格子衬衫的人,热情地向他们招手时,两人都呆住了,这是事前联系过的、曾经的因纽特酋长吗?

  那天酋长安排王建男夫妇在自己母亲家里吃午饭,他们坐在温暖舒适的房间里,环顾四周齐全的家什电器,还有几十个频道的卫星电视,几乎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因纽特人的家庭里,只有餐桌上的鲸鱼肉、生鱼肉,让他们品味到了极地的味道。

  “4000多年前,最后一批跨过白令海峡的亚裔族群,被迫退进了北极圈中,此后,吃生肉,穿皮衣……为了捍卫尊严这个被称为爱斯基摩(吃生肉的人)的民族为自己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因纽特人(真正的人)。”这应该是多数人头脑中的北极原住民。

  “我要告诉世界今天的真北极!”在沮丧中缓过神来的王建男说。现实与印象的落差,促成了王建男立足“真北极”的“环北极生态摄影考察”计划,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王建男沿格陵兰迪斯科湾第三次行走北极,在一片空旷荒凉的冰原上,只看到一小块苔原植物带来的色彩,他不禁扑了过去,趴在地上一通猛拍。

  这些匍匐方能仰视的生命,每年长出冻土的时间只有短短十来天,但是它们一直顽强地与冰原一起存在了千百万年。被感动的王建男突然意识到,从北极最小的苔原植物到因纽特人,在严酷寒冷中生存下来的生命,难道不是最值得记录的吗?特别是原住民正在消失的传统文明。

  敬畏大自然的选择

  猎鲸是因纽特人一个重要的传统,但由于鲸鱼数量不断下降,各国的捕鲸活动受到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严格限制,每年因纽特人只获得一定的限额,以满足他们“传统和生存的需要”。

  王建男一直想跟着因纽特人出海拍摄猎鲸,“记录猎鲸是因为,在北极圈猎鲸要求用传统方式,不能用猎鲸炮、猎鲸枪,只是用矛,这是因纽特人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

  遗憾的是,他去了这么多次都没有赶上猎鲸,有时季节不对,有时猎人已经出发或者刚回来。他准备再去北极时,每到一个地方认识一两个朋友,到时能提前将猎鲸消息告诉他,不过还有一个难题,猎人一般提前10天做出海准备,而他要赶到那里却需要一个月的准备过程。

  但他拍摄到了因纽特人围猎麝香牛,也是王建男在北极最震撼的经历。在加拿大和格陵兰的苔原上野生着约8万头麝香牛,它们是因纽特人的传统猎物,加拿大的因纽特人自食捕杀麝香牛不受限制,但商业性捕杀则需要配额。

  2011年4月,王建男跟随加拿大剑桥湾的猎人去捕猎麝香牛。他们遇到了8头麝香牛,经过反复围追,一头麝香牛渐渐落在了牛群后面,它最后不再狂奔,而是转身踱步,在猎人的枪口前大约50米停下了脚步。

  枪响了,麝香牛似乎毫无反应地站在原地,但十几秒钟后,慢慢侧身倒下。王建男有些难以接受眼前的残忍情景,直到猎人告诉他,之前反复围追而不急于开枪,目的就是要淘汰那些迟早要被野狼吃掉的老弱病残麝香牛。

  “我原来是尊重自然规律,到了北极后,才真正发自内心地敬畏大自然。在一个空旷的雪野上,方圆几百公里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敬畏,明白自己很渺小。”王建男决定要加快前往北极的脚步。“不论后人觉得那里发生的事情应该不应该,我都把它们记录下来,若干年后人们翻到这些照片时才有可能说:这家伙用影像留下了21世纪初叶的真北极。”

  驾车行驶在北极白茫茫的冰原上,王建男说他喜欢听着单田芳的评书《三国演义》。10月11日在北京,他挑选出一部分照片放在“生命北极——王建男环北极摄影观察(17回合)作品展”展出。他说“17回合”并不是终点。他今年63岁了,而北极还有那么多回合在等待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