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重塑未来”慈善活动成果报告会在京举行
摘要:“重塑未来”是慈善公益活动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9月28日,35岁的侯润玲一出现在“2013重塑未来”慈善活动成果报告会的现场,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康复效果怎么这么好!”不少人都震撼于现代医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
侯润玲是陕西横山人,自幼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右腿呈现90°直角畸形,无法正常行走,只能依靠拐杖进行移动。在“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中,侯润玲接受了手术,屈膝畸形明显好转,右腿已可进行负重行走,彻底告别了拄拐的生活。
“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支持,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办的公益活动项目。据介绍,自活动启动以来,已经有包括侯润玲在内的10位患者接受了救助,而且目前都已取得不同程度的康复效果。
主要救助青少年中老年
目前在我国8500余万残疾人中,肢体残疾人约有2470余万,“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也即800万的肢残人是可以通过组织再生与优化控制技术治愈的。”中国肢残人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建军介绍说。
为了帮助肢体残疾人及其家庭摆脱困境,今年5月31日,中国肢残人协会在北京启动了“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活动以北京丰台广济医院拥有的、以组织再生理论为基础的,经过2万多台成功手术验证的,较成熟的组织再生控制技术为依托,为肢残患者进行治疗,帮助其恢复健康,获得工作能力和机会,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
据了解,此次启动的公益活动,将着重救治家庭贫困的肢体残疾人,让重残变轻残,轻残变不残,救助的病种涵括下肢畸形、脑瘫双下肢痉挛、髋关节僵直及脱位、小儿麻痹后遗症双下肢畸形、佝偻病等骨科疑难杂症,主要以青少年以及部分中老年人为救助对象,每个残疾人可享受7万以上的治疗费用救助。
为了使社会公众与患者了解骨外固定技术对肢体疾病的治疗效果,“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确定在十年间,每年至少为10名肢体残疾患者进行免费治疗。通过对肢体残疾人的实际治疗与效果展示,让更多的肢体残疾人看到疾病治疗的希望,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世明表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残疾人事业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重要体现。“中国残联将积极支持‘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更多的肢残人实现健康之梦。”吕世明说。
每年救治1000位贫困残疾人
王建军介绍,今年活动将免费救治10位贫困肢残人,自明年起,每年将至少救治1000位贫困残疾人。他表示,贫困残疾人须拥有中残联发的《残疾证》,病症能适应活动所应用的技术,群体以青年肢残人士为主。符合条件者,可通过地方残联组织报名,患者将来到北京,在此次公益活动的合作医院北京丰台广济医院进行治疗,活动还将为有创业意愿的受助患者提供免息小额贷款。
截至目前,今年的10位患者救助任务已经完成,首批10位患者赴京经过一至两轮手术之后,目前均已不同程度恢复了肢体功能,取得了初步康复效果。
除免费救治贫困残疾人外,“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组委会还将进行一系列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如:对需要救治的贫困肢残人进行筛查,储备准确的数据信息;在以11个国家特困连片地区为主的区域内,通过义诊、讲座、培训、捐赠物品、派发肢残人疾病治疗和护理科普读物等多种形式开展“重塑未来”中国行系列活动;协助各级政府机构做好肢残人扶贫帮困工作等。
随着活动的开展,接受救治的贫困肢残患者自发成立了“重塑未来之家”,促进伤友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沟通信息,共同实现康复梦想。
吕世明表示,这种帮助肢残人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救助方式远比捐助轮椅、拐杖更具深远影响和实际效果,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是慈善公益活动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侯润玲是陕西横山人,自幼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右腿呈现90°直角畸形,无法正常行走,只能依靠拐杖进行移动。在“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中,侯润玲接受了手术,屈膝畸形明显好转,右腿已可进行负重行走,彻底告别了拄拐的生活。
“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支持,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办的公益活动项目。据介绍,自活动启动以来,已经有包括侯润玲在内的10位患者接受了救助,而且目前都已取得不同程度的康复效果。
主要救助青少年中老年
目前在我国8500余万残疾人中,肢体残疾人约有2470余万,“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也即800万的肢残人是可以通过组织再生与优化控制技术治愈的。”中国肢残人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建军介绍说。
为了帮助肢体残疾人及其家庭摆脱困境,今年5月31日,中国肢残人协会在北京启动了“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活动以北京丰台广济医院拥有的、以组织再生理论为基础的,经过2万多台成功手术验证的,较成熟的组织再生控制技术为依托,为肢残患者进行治疗,帮助其恢复健康,获得工作能力和机会,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
据了解,此次启动的公益活动,将着重救治家庭贫困的肢体残疾人,让重残变轻残,轻残变不残,救助的病种涵括下肢畸形、脑瘫双下肢痉挛、髋关节僵直及脱位、小儿麻痹后遗症双下肢畸形、佝偻病等骨科疑难杂症,主要以青少年以及部分中老年人为救助对象,每个残疾人可享受7万以上的治疗费用救助。
为了使社会公众与患者了解骨外固定技术对肢体疾病的治疗效果,“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确定在十年间,每年至少为10名肢体残疾患者进行免费治疗。通过对肢体残疾人的实际治疗与效果展示,让更多的肢体残疾人看到疾病治疗的希望,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世明表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残疾人事业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重要体现。“中国残联将积极支持‘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更多的肢残人实现健康之梦。”吕世明说。
每年救治1000位贫困残疾人
王建军介绍,今年活动将免费救治10位贫困肢残人,自明年起,每年将至少救治1000位贫困残疾人。他表示,贫困残疾人须拥有中残联发的《残疾证》,病症能适应活动所应用的技术,群体以青年肢残人士为主。符合条件者,可通过地方残联组织报名,患者将来到北京,在此次公益活动的合作医院北京丰台广济医院进行治疗,活动还将为有创业意愿的受助患者提供免息小额贷款。
截至目前,今年的10位患者救助任务已经完成,首批10位患者赴京经过一至两轮手术之后,目前均已不同程度恢复了肢体功能,取得了初步康复效果。
除免费救治贫困残疾人外,“重塑未来”慈善公益活动组委会还将进行一系列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如:对需要救治的贫困肢残人进行筛查,储备准确的数据信息;在以11个国家特困连片地区为主的区域内,通过义诊、讲座、培训、捐赠物品、派发肢残人疾病治疗和护理科普读物等多种形式开展“重塑未来”中国行系列活动;协助各级政府机构做好肢残人扶贫帮困工作等。
随着活动的开展,接受救治的贫困肢残患者自发成立了“重塑未来之家”,促进伤友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沟通信息,共同实现康复梦想。
吕世明表示,这种帮助肢残人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救助方式远比捐助轮椅、拐杖更具深远影响和实际效果,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是慈善公益活动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