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的“王子”之路
摘要:谁是当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古典乐偶像?如果有一个魔镜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答案一定会是——李云迪。
见习记者 牛汉 北京报道
在古典乐迷们看来,2013应该是李云迪年:上半年,历时两个月的欧洲巡演华丽落幕,下半年,“中国钢琴梦”又在华夏大地刮起古典音乐风,80天完成30个城市的演出,演出数量和密度在国内古典音乐界已是罕见。谁是当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古典乐偶像?如果有一个魔镜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答案一定会是——李云迪。
瑜亮之争
1982年,也许会是一个令古典乐迷津津乐道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中国有两个普通的家庭诞生了他们的儿子,一个是李云迪,一个叫郎朗,只不过在那时,人们没预料到20年后两人的瑜亮情结。
那是改革开放初,送孩子学钢琴在家长中慢慢流行起来。李云迪6岁时,父亲李川为他买了一台旧钢琴,这台价值他当时月工资40倍的钢琴最终改变了这个少年的生命轨迹。同样在郎朗4岁时,军人出身的郎爸郎国任也在儿子心中培植了钢琴家的梦想。
少年成功的代价就是把童年奉献给勤学苦练,两位刻苦练习的天才都在未满20岁时取得了傲人成就。1999年,郎朗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为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连续两届空缺的桂冠被来自中国的李云迪摘取。他是第一位夺得金奖的中国人,也是开赛以来获得金奖最年轻的一位。随后,李云迪签约德意志留声机(DG)唱片公司,并成为首位与这个欧洲顶级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签约的中国人。
但DG时代的李云迪并没有获得与其他肖邦金奖获得者同样的关注度。并在合作几年后不欢而散,乐迷纷纷猜测解约的原因,“不务正业”、“练习不足”等传言指向了李云迪。而事实是这几年中李云迪与DG在一起并没有实现商业上的重大突破。《华尔街日报》乐评人本杰明·艾弗里用“面目全非”来形容DG对李云迪的包装:“在他精湛演奏的肖邦和李斯特乐曲的唱片上,李云迪化着浓妆,摆着自我陶醉的姿势,还有一个强加给他的不男不女的造型。”他还担心DG“市场行销的错误恐怕会毁掉整个新一代亚洲和亚裔钢琴家”。
不符合行业常态的是,就在DG签下李云迪一年后,DG与郎朗签约。而DG没有毁掉郎朗,在新世纪头十年里,郎朗在国内国际名声大振,人民大会堂、德国世界杯、美国白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次次重量级场合演出,一次次和世界著名乐团、指挥家的合作,让全世界认准了中国钢琴家——郎朗。当所有媒体都把镜头对焦郎朗时,对于李云迪的忽视甚至淡忘也就成了必然。英国乐评人诺曼·莱布雷希特曾在采访中说:“李云迪在DG处于很无望的位置,得不到管理层的支持——他们在意的只有郎朗。”
诺曼还指出了其他原因:“郎朗曾要求 DG 唱片公司放弃李云迪,做出一山不容二虎之势。我还听到过报道,说郎朗的父亲曾给各大中国乐团放话,如果跟李云迪安排出现在同一音乐季,我儿子决不演出。”
不比较两者一个内敛、一个豪放的演奏风格,不讨论两者分别获得的名誉和奖项,就以曝光率和新闻量上来说,郎朗已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而这与李云迪反感过于商业化的个性不无联系,他曾直言:“我觉得,能推动古典音乐的只有古典音乐,不是充满噱头的宣传炒作。应该让音乐开口,其他都闭嘴。”
粉丝之战
今年春天,德国莱比锡音乐厅,在入场听众谈论李云迪的嗡嗡声中,一架被聚光灯打亮的黑色钢琴,安静地摆在舞台中央。几分钟之后,李云迪就将用这台钢琴的琴键,开启欧洲巡演。来自中国的留学生Angela提前入场,兴奋地拍下空守乐师的钢琴,作为配图发布微博:“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大部分观众是亚洲面孔,也有一些本地居民。对于那些德国听众来说他们可能不知道,台上的钢琴家,正是中国娱乐圈新年后第一个事件的主角。
大年三十,春晚中李云迪和刘谦的魔术节目中出现了涉及王力宏的台词,影射了只流传在部分粉丝间的一个“传闻”。关于李云迪和王力宏的传闻其实并不是在蛇年春晚首次爆出,在将近一年的传播过程中,这则传闻也逐渐变得像火药,春晚之后任何关于这一事件的负面评论和总结都会引爆李云迪粉丝的攻击。
李云迪被粉丝们爱称为“教授”、“卷毛”,会经常被粉丝们用“帅”、“有才”、“萌”、“皮肤好”等词来形容。很多粉丝表示是因为李云迪才了解并喜爱古典音乐的。宏迪吧吧主“温情”毫不掩饰对李云迪的热爱,“从古典音乐盲到被科普,这都是教授送给我们的礼物啊。”不过同时也有粉丝表示不了解古尔德、布伦德尔这样的音乐家,对古典音乐的涉猎主要以李云迪演奏的曲目为主。
在他的粉丝面前,有一些话题是非常严肃的,比如不可以把李云迪和“艺人”、“娱乐圈”等词相提并论。
不同偶像的粉丝之间相互攻击在中外都很常见,有时粉丝所代表的偶像之间并不需要联系。粉丝们是时刻准备捍卫偶像声誉的,只要有人能够巧妙地勾动扳机,就能引发粉丝们的攻击行为,形成一时的关注热点,事件主要当事人的名字也被大众所知。
从沉寂到炫目
2007年,世界古典音乐三大巨头之一的哥伦比亚经纪公司解约李云迪,DG于2008年与他解约。失去了世界一流经纪公司的资源和能量,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的一次重挫。虽然此后他自立经纪公司,但其成效乏善可陈。下坡路越走越陡,直到签约百代唱片之前的两年时间里,“肖邦王子”沉寂了。
2010年,李云迪签约百代唱片。这年正是他获得肖邦金奖10周年,也是肖邦诞辰200周年。百代抓住时机,开启“云迪年肖邦年”的世界巡演,并得到华沙“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音乐会”及金砖四国首脑会议上演奏的机会。此时的媒体习惯了郎朗略显夸张的演奏,当再次听到李云迪对肖邦沉静内敛的诠释后,一致地大加好评。而华沙的演奏会也让李云迪在国际上重获声望。李云迪这次回归的成功,与其说得益于百代,不如说得益于金牌大风音乐集团香港区总裁李文伟。金牌大风便是百代唱片在中国的独家代理。
李云迪与李文伟的合作最早是2001年,那年李云迪举行了他在香港的第一场演奏会。这场演奏会大获全胜,不仅现场门票卖空,并且光在香港一地就卖出了5万张专辑,其中李文伟的营销策略功不可没。此后,李文伟和李云迪又有过多次合作。
2010年后重新走入公众视野的李云迪,名气逐渐回升,露脸机会越来越多,也看得出来他学会了更加平衡地处理音乐和商业的关系。微博中经常晒出摆拍照片,秀私人生活。并在2012年以千万签约金重归DG唱片公司,刺激娱乐媒体大书特书。从今年春晚魔术节目中的热点话题,直到正在进行的“中国钢琴梦”全国巡演,李云迪显得炙手可热。而在郎朗一方,则要冷清许多。
著名音乐制作人卢中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李云迪的成功,首先除了他个人的才华之外,可以说他的团队是很聪明的。他们准确地抓住了受众的兴趣点,并且迎合了大家的需要。目的很明显,就是经济利益,当向钱看时,就很难做到免俗。但你要承认他的团队还是成功开了一个先例,就是用娱乐化的方式推出了一位钢琴家,国外的克莱德曼有相同之处,但在国内,这还是先河。
“这样可以赚足在媒体、受众面前的曝光率,在当下,有了名就等于有了利。中国几千万的琴童,还有他们的家长,这是多大一个市场。”卢中强解释说,“原来大家是有纯真的情怀的,但最近几年行业的发展现状是坚守情怀就没法吃饭,现在的文化确实丰富了,但我们陷入了一个‘集体无情怀’的年代,大家都娱乐至死。”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系主任曾遂今指出,“利润是音乐文化的极端娱乐主义产生的原因,目前国家文化政策宽松,为大家提供了很多选择。过度娱乐化也是一种选择,不根本影响社会发展,但会使民众的理性走回头路。在任何一个时代里,娱乐活动不单为自己,也要为他人和社会。尤其是传播者,要有社会责任感。”
诺曼在同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一个隔岸观火的看客,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钦佩他们所能煽动起来的激情。不管在欧洲还是美国,没有一个古典艺术家能够获得与足球迷或是追星族相匹敌的狂热追捧。在古典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世界力量的过程中,大众基础肯定起了重要作用。”这似乎是在佐证那句话:有怎样的听众人群,自然便会有怎样的音乐人。
9月8日播出的《杨澜专访》中,杨澜问李云迪:作为一个古典音乐的演奏者,进入到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的包围当中,你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吗?李云迪回答:会有一些,但是当然,这是一个正常的情况,只能顺其自然地接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