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探索社区建设的新模式

作者:薛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14 00:26:00

摘要:“社区”对于我们而言,是仅仅停留在概念里,还是我们参与和实现社会管理的单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薛楠 成都报道

  “社区”对于我们而言,是仅仅停留在概念里,还是我们参与和实现社会管理的单元?英特尔公司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做法,或许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

  2013年8月19日,公益同行社区发展计划暨i世界社区发展基金正式启动。与以往的公益捐赠不同,这一次的关注点在于社区的建设。

  为此,英特尔公司将建立1000万元的社区发展基金,从社区就业、创业支持,社区文化建设、社区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支持雅安地震灾区社区建设和发展,这对于提升雅安地震灾区社区发展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管理破题

  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方和执行方,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会长何道峰向大家阐释他对社区的理解。“社区在城市里面,是我们居住的小区,在乡村是一个有些模糊的概念。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住房改革以后,每一个小区由开发商开发,并按市场价售出。在产权上,40%的投资形成我们家里房子的产权,60%是小区的公共空间。比如管线、下水道、电梯、消防、花园、水池等各种设施。”

  何道峰认为,60%的公共空间的管理水平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品质。“中国人开始关注,我那60%的资产怎么处理,那60%的公共空间怎么管理。那60%政府管不到,我们个人又不能去管理的公共空间如何建设。所以在城市的社区,如何赋予他新的管理上的含义,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没有破题的事情。”

  “中国的民主建设,始于社区的民主重建。中国的公民责任,始于社区的公民参与。”在何道峰看来,社区管理的意义重大。它不仅限于社会公益,更在于社会管理的自治。

  “当中国人口达到16亿,城镇化实现80%之时,将有13亿人住在城市里,而最基本的单位就是社区。政府所有自上而下管理的线,只到居委会,伸不进小区。政府也不会出钱维修这60%的公共空间。如果大家对于社区的公共空间管理不好,很难去讲管理中国政治领域的公共空间。小区里面的民主如果不能实现,讲国家的民主可能会沦为空谈。”何道峰说:“国家是每一个人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为什么不从我们身边做起,为什么不从社区做起?”

  社区建设的三元素

  “理想的社区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在社区里面把民主的政治放进去。所谓的民主事实上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中国大多数人对公共空间的事都不关心,所以就被少数人窃取了这个权利。”何道峰表示。

  理想的社区建设模式离不开三个元素,民主、程序和公益的精神。

  “首先要有广泛的关注,比如,用微信二维码让所有人加入。你先关注,关注以后再参与。参与以后就有人来把自己的主张讲出来,我们再来选人做。民主进入社区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其次民主进入社区,一定是要建立程序,并且尊重程序。最后这个模式里面一定要有公益的精神,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捐钱,能花时间在一个社区里面做工作,那是何等的境界。社区重建需要志愿精神,当把爱植入到一个社区的时候,秩序就出来了。”何道峰说。

  公益同行社区发展计划

  英特尔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公益同行社区发展计划实际上是利用公益的形式,在雅安震后重建中探讨出社区建设的一些创新思路和做法。

  据了解,这个计划先期已经针对灾区的44个社区进行了调研,英特尔将提供1000万的资金,用于社区人才建设、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抗震减灾建设五个方面。通过项目的筛选,最终落地。

  “这个模式,我们先前有一些设计好并通过专家组共同审议的项目,有10万的、也有50万的。50万规模比较大,10万是针对某一种人群、某一件事情、某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会招标,草根组织可以申请。希望这是一个启动资金,草根组织通过得到基金会的支持,能够去募集更多的资金做更大的事情。”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介绍说。

  社区信息网络平台的搭建是很重要的一环,比如利用微信的平台,感性的东西大家可以发言探讨,理性的东西可以去发布。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大家参与进来、互动起来,公益、社区管理、信息化三者就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未来真正社区的模式是怎么样的,需要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资金量有限,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一二三线城市,城镇结合区、乡镇等不同地方找一些点。在一个小规模区域里,需要什么样的组成部分,居民或村民的参与,他们所需的法律、教育、创业、医疗、环保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以及小规模不同形态的区域如何全方位地整合在一起,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探讨。但调动积极性和能动性、建立平等的规则,让大家可以共同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戈峻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