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被遗忘的时光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11 23:11:00

摘要:有这样一粒种子,历经30多个春秋,如今,她已长成一棵大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有这样一粒种子,历经30多个春秋,如今,她已长成一棵大树。

  有这样一些人,用30多年辛劳,一代又一代,为了这棵大树的茁壮、挺拔,躬耕无悔,同沐风雨……

  经历30多个寒暑的这棵“大树”,就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相伴30多个春秋的这群人,就是投身于人道与慈善事业的中国残疾人工作者们。

  岁月曾著风雨,更待繁花满枝。今天,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即将迎来新的历史起点的时刻,我们又怎能忘记这棵“大树”曾经的沧桑;怎能忘记对残疾人事业倾注了满腔心血的播种者跋涉的背影、奋斗的脚步……

  “人就应该讲人道”

  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轫,与“邓朴方”和“王鲁光”这两个名字息息相关。

  两个人的家庭都比较特殊,邓朴方是党的总书记邓小平的长子,王鲁光是开国大将王树声的长子。但是,他们没有享受过特权,却都不屈从于命运,拖着病残之躯为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而奔走呼号。

  从1968年的夏天开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邓朴方自胸口往下的躯体便都不属于他了;而在四年后的一个清晨,一场车祸让王鲁光也接到了一张“4—5胸椎错位合并完全性截瘫”的诊断书。

  两人本来是没有交往的,但在住进301医院后,两个人成了病友。

  王鲁光后来回忆说:“苦难使朴方更先体会到人必须得像人一样活着,政治可以将一个人排挤在某个圈子之外,但是一个人做人的权利应该受到尊重。‘人就应该讲人道,人不讲人道,难道讲狗道吗?’这是多年后朴方振聋发聩的发问。”

  1973年,王树声患食管癌。在他病危的时候,王鲁光和邓朴方一块去看他,他断断续续地对两个人说,党和国家培养了你们,你们应该为党和民族做一点事情。

  后来,邓朴方和王鲁光一直在想,到底做什么呢。之前,邓朴方就读北大技术物理专业,王鲁光就读清华光学仪器专业。可是因为高位截瘫,专业显然都不可能再做了。

  住院期间,医生们对邓朴方和王鲁光聊过康复医学的情况,这引起了两个人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但却没有更明确的目标,直到几年后邓朴方从加拿大归国。

  1979年,邓朴方病情恶化。直到1980年9月,邓朴方才被送到加拿大,接受了一次正式的外科手术,他重新坐了起来,却是在众多钢钉和螺丝锁定胸腔的基础上。“朴方是钢筋铁骨,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身体上的,一个是指精神上的。脊柱前边两个大动脉,不能挤压,非常危险,所以他做的是脊柱固定,用钢板的螺丝钉固定,直到现在,他不能弯腰,也不能洗澡,他只是靠信念和理想活着的人。我们都是靠理想和信念活着的人。”后来,王鲁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从国外治疗回来之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医疗和康复体系,给邓朴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下决心成立一个残疾人康复中心。于是,他给王鲁光打了个电话:“建康复中心的事,咱们还是干吧!你找个人给咱们跑跑……”

  从“残废人”到“残疾人”

  1983年3月,邓朴方、王鲁光一起去拜会了民政部、卫生部的两位部长崔乃夫、崔月犁,提出在北京地区筹建中国第一个康复中心的建议,并就该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说明。

  3月15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北京的一个小四合院里,邓朴方、王鲁光与其他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康复中心筹备工作小组”。“刚开始的时候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汽车,但是他们有股精神。很多朋友帮忙,大家完全是无私贡献,很多人是不拿工资的,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

  为了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邓朴方和王鲁光一起拜访了当时在社会各界影响颇大的八老:李维汉、胡子昂、季方、赵朴初、黄鼎臣、华罗庚、吴作人、张邦英。两个人对残疾人事业的虔诚和热情终于感动了几位老人。最后,这八位社会贤达联名给民政部写信倡议成立中国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

  1983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并拨款2600万元。“原来就想建个康复中心,让我们国家有一个现代康复医学体系指导的康复中心,因为我们国家过去没有,现在我们要让它有,要让残疾人有个机会,有机会和没机会就不一样。”邓朴方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但是,随着对我国残疾人状况的深入了解,邓朴方决定把残疾人的福利工作当做一项长期的工程,推向全国的各个角落。

  1984年3月15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继宋庆龄基金会以后我国第2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那一天,王鲁光哭了,他说:“20年来,我哭过两次,一次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之时,一次就是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建成之时。”王鲁光先后担任秘书长、副理事长。

  为了体现真正的人道主义,邓朴方决意革除当时社会对残疾人的称呼——残废人。“从国外的荷马到中国的孙膑、司马迁乃至现代的阿炳,那些在人类历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名人,怎能说他们是‘废人’呢?”

  花了两天的工夫,讨论了好几个词,最后从众生平等、尊重人、以人为本的角度,客观地称这个群体为“残疾人”。

  王鲁光主持了会徽的设计,整体形状是一朵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会徽象征着残疾人自强、自立的精神;五瓣相连的梅花,同时也象征着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中间是一个大写的人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4年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北京成立,邓朴方当选为主席、执行理事会理事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是负责筹资的,残联是残疾人的娘家,是残疾人自己的组织。此后,在这个组织的领导下,中国残疾人事业由小到大,从单一的收养救济型发展为以“平等、参与、共享”为目标的综合性社会事业,残疾人也由受助者成为参与者,生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