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季开启文创、资本对接之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中华 见习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提高了频道的收视率,也向观众介绍了全国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邓诺火腿等,在播出第二天,就已经在淘宝上有卖家发售,同时对当地的旅游、农家乐以及火腿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邓诺火腿仅仅是一个案例而已!同时纪录片的影响在呈几何层级扩散。然而在纪录片等影视文化创作初期,由于资金的短缺,或许好的创意未能够展现在市场面前。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对于影视创作企业,粮草就是资金。
8月30日,由北京金融局举办的2013年首都文化服务季中,数十家影视企业与十多家金融机构面对面,面对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激烈讨论,并达成不少意向性合作。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长柯永果在会议中讲到,让各类型的金融机构、各形态的文创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坐在一起,平心静气、踏踏实实地做交流、搞对接,既能在当下解决一批文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为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思路、积累资源。
“投资方找项目不易,好项目找资金亦难”,这是北京盛世骄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蕾蕾眼中影视产业融资的现状。她解释,“像影视剧这样的无形资产,融资时难以被投资机构认可,同时很多企业对政府部门相关政策了解不畅,与金融行业也少有沟通,更缺乏通过银行融资的常识。形成投资方找不到好项目,而好项目又找不到投资的遗憾局面。”普遍地,影视企业对融资难有着切身体会。为了在金融机构与影视公司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近日北京市金融局等多部门联合举办了2013首都文化金融服务季,首场影视对接专场也于8月30日举行。
在当天的对接会上,在场的几家金融机构与影视企业都表达了初步的对接意愿,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
对接需求产品
随着近年来北京市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越发关注。国华文创融资担保公司市场部经理罗勤介绍,银行依旧是影视企业最想获得的融资渠道,因为银行的融资成本偏低,同时相对持续、稳定,获得贷款的企业也有信用增进机制。但银行所看重的资产也恰恰是影视公司所缺少的。“给影视企业放贷款对金融机构来说很难。”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中小企业经营中心总经理赵可认为,障碍是天然存在的,“你们想做信用贷,我们想做抵押贷。而且一部影片在筹拍的时候谁也不能说就一定赚钱。”
正如赵可所说,因为难于预测现金流并估值、回报不确定性高、产权难界定等因素,在文创类贷款中抵押贷款占了相当的比重,银行大多也选择与专业的担保公司合作,分散风险。
就目前来看,版权与应收账款的抵押贷款是各家银行最普遍的做法。一些金融机构也在尝试性地开发新的信用贷产品。赵可介绍,去年浦发跟基金等机构合作开发“影视组合贷”,由其他机构出资3000万,银行出资6000万,组成资金包,向多部电影、电视剧提供融资,针对每部影视剧投资额度进行优先劣后的安排。通过专业投资人、专业担保和分散项目来防御风险。针对某些企业,还可以提供专属的特色产品。
国华担保则引入了兄弟基金,在开机前,版权尚未形成时,先由基金进入;等制作结束,版权形成之后,再由担保取得银行贷款,实现对全流程的覆盖。会场上,一些影视公司带来了具体的影视剧项目,提出融资需求,更有公司明确指向了银行贷款。在场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色业务,分别推介了融资方案。当场有几家金融机构与影视公司表达了进一步洽谈的意愿。
除债权融资外,对相当一部分影视企业来说,股权融资也是现实需要。雷禾传媒是一家以纪录片制作为主的公司,目前已经筹划在新三板挂牌。而主营舞台剧、话剧的典雅天地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7月份已经在新三板挂牌。这两家机构吸引了在场券商与PE的关注,新三板也向在场企业发出邀请。典雅天地副总经理张文静向记者表示,挂牌主要是想引入券商,对公司财务制度、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并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支持,也为今后转板做准备。
数字版权估价难题
作为一家从事影视内容新媒体发行与运营的机构,盛世骄阳拥有大量的数字版权资源。虽然也与银行、基金有过合作,但在与金融机构的接触中他们却发现,数字版权并不能为融资增添筹码。“我们的数字版权资产已经超过8亿元,怎样把这部分版权资产盘活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徐蕾蕾提道,现在针对数字版权的确权、估值及抵押还存在着障碍。罗勤解释说,这里的障碍主要还是在法律层面。目前版权质押所针对的著作权是一个全权,质押后不影响其交易。而数字版权只是著作权中一类子项权利,从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反馈意见来看,目前还不能作为质押标的。但徐蕾蕾表示,“在市场操作中,许多影视节目投资之后其实是分权的。比如电视台如果作为一部剧的投资方,它可以将卫视这部分权利分走,而新媒体相关的权利又可以由另一家公司来做。所谓的著作权实际上已经拆分了。”她认为,针对单一权利的确有待包括文创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多方呼吁,协商解决。
虽然目前版权质押已经是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但版权的估值、变现依然存在难点。“融资其实就是评估与变现,但现在版权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赵可建议,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针对此类非流通性的抵质押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变现的市场。他举例称,银行或可引入几家大型文创企业作为针对小企业发放小额的版权质押类的贷款,产生的损失由做市商接手,可能会是个好的解决思路,也能带动金融机构与文创企业的进一步结合。
领慧资本合伙人徐绍毅介绍,现在知识产权证券化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某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东是以收藏的书画注资,获得了证监会的认可,估值额上亿元。而在美国好莱坞,90年代就出现了电影续拍权的证券化产品,当时某家机构收购了环球影城一揽子的电影续拍权,针对续拍电影的票房估值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长柯永果表示,本次活动只是个开始。“我们会及时总结经验,着手尝试搭建政府、金融机构及文创企业的常态化协作对接平台,促进文化与金融产业的全面对接。”
影企融资首选银行
在目前的金融格局中,商业银行占据大多数的信贷资金,而作为影视创作的企业也将银行作为首要融资渠道。华娱百纳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强告诉记者,在目前影视企业格局中,只有相对大体量的影视企业能够比较便利地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而中小类型的影视企业依然遇到融资难的问题。“文创企业融资难有十大难点,是新兴行业,同时作为文创企业又是轻资产、缺少抵质押物,以及影视剧上映之后,又出现回报高不确定性、难于预测现金流并估值,同时产权又难以界定等一系列难点。”领慧资本合伙人徐绍义在首都文化金融服务季影视专场中分析道。
与此同时,北京金融局也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文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政策支持。面对文创企业的不同特点,商业银行也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不同的信贷产品,用于满足不同类型的文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在8月30日专场对接中,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带来了自己的特色产品——影视贷。首先对于客户准入,需要影视团队具有持续经营以及具有影视制作企事业法人的资格。同时,面对文创企业的一些特点,农行北京分行的冯玉玲也介绍道,“除了通过抵质押担保之外,还可以通过专业担保机构来进行担保,或者通过公司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同时对于拥有版权可以进行版权质押以及个人无限连带等进行担保和贷款。”
在商业银行以及影视企业互相阐述以及面对面提问激烈对话之后,有不少银行与影视企业已经有了初步合作的意向,并相互留下联系方式,相约再次进行更加实质性的接触。柯永果在专场上介绍道,一系列在京银行业机构与北京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在全国率先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信贷专营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得到大幅提升。截至6月末,文化创意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589.7亿元。
在中国股市整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有一些影视企业上市公司却成为少有的亮点。随着一些电影逐步上映,以及票房大卖,华谊兄弟等影视上市企业出现大幅上涨。除了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外,股权融资等也是一条重要的渠道。根据北京金融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已上市文化创意企业达到51家,累计首发融资额336.7亿元,已然成为商业银行之外第二大融资渠道。在影视专场对接会中,天风证券也成为影视企业关注的焦点。天风证券总裁助理吕建红在会议中分析道,根据影视企业自身特点确定区域性、行业性、创新型的发展方向,嫁接上市公司实现并购融资。并且通过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客户群体和差异化的服务能力挖掘具有上市条件的文创企业进行IPO上市。
“通过对文创企业的行业进行分析,制定集合债券或者私募债券的发行方案。2012年年底以来,天风证券专项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资产管理产品‘天风天汇1号’和‘天风天溋1号’融资共达到2亿元。”吕建红讲解道。在影视专场对接现场,证券、PE/VC,新三板等公司出席人员和影视企业积极交换意见,并且对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柯永果总结道,金融局会及时总结经验,着手尝试搭建政府、金融机构及文创企业的常态化协作对接平台,促进文化与金融产业的全面对接,以后会有一系列更加务实、有针对性的工作呈现出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