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垄断溢价之殇

作者:张学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26 14:52:00

摘要:奶粉和黄金等行业因涉及反垄断调查被处以重罚,上市公司因垄断溢价也将被戳破。

垄断溢价之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今年已经64岁的程秉海在4年前就从豫园商城(600655.SH)总裁的职位上退了下来,不过,他并没有闲赋在家,反而更忙了,现在,他对外的身份是上海黄金饰品协会会长,此外,还担任着上海五角场珠宝商城的董事长。
    然而让程秉海没想到的是,行业协会对会员单位在黄金销售的一个《价格自律》,却因触及垄断经营而招来了上海市物价局的一纸罚单,同时收到罚单的还有老凤祥(600612.SH)等一大批协会会员。
    和老程年纪相仿的五粮液集团董事长唐桥,最近也在学习《反垄断法》。今年2月,五粮液(000858.SZ)和贵州茅台(600519.SH)一同因实施价格垄断行为,而被四川省发改委处以4.49亿元罚款。
    今年以来,白酒、奶粉和黄金等行业先后因涉及反垄断调查而被处以重罚,在这些一度将“渠道为王”奉为圭臬的行业当中,因在渠道中实施垄断行为而带来的超额收益,开始被监管层重视,而上市公司因垄断而带来的溢价也将被戳破。
黄金价格同盟饮鸩止渴
    位于上海五角场的珠宝商城占地6000多平米,号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黄金珠宝城,在这座珠宝城内云集了“老凤祥”、“老庙黄金”、“亚一金店”、“城隍珠宝”等一批上海知名黄金饰品销售品牌。
    掌管这座珠宝城的是上海五角场黄金珠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则是上海黄金饰品协会。该协会成立于1996年,有266家各种所有制会员单位,会员单位除了豫园商城、老凤祥、老庙、亚一等一批上海本土黄金饰品公司之外,还有周大福、周生生等一批外埠入沪经营的黄金饰品公司。
    作为会员的各家黄金饰品公司除了向协会缴纳会费之外,还以共同经营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利益协同体,而这个利益协同体却因私自以行业自律的形式制定价格同盟,而被采取反垄断调查。
    最终,几家会员单位合计只被处罚了1000多万元,其中老凤祥被罚323万元,豫园商城被罚500多万元。消息一出,因低于预期,老凤祥和豫园商城在8月13日开盘后股价不跌反涨。
    之所以被从轻处罚,除了统计口径仅限于2012年销售额之外,销售范围也仅限于上海地区的部分金店。
    其中,豫园商城被处罚的分别是旗下孙公司上海老庙黄金有限公司和上海亚一金店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在2012年的销售额分别只有3.6亿元和1.4亿元,分别只占豫园商城2012年黄金饰品销售收入的2%和0.8%;而老凤祥被处罚的也只是孙公司上海老凤祥银楼有限公司,该公司2012年的销售收入为3.2亿元,只占老凤祥当年黄金珠宝收入的1.6%。
    在行业分析师看来,此次尽管处罚的棍子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是经过此次反垄断调查之后,上海地区的各家黄金饰品公司难以维持此前的价格同盟,加之目前黄金价格下跌,将加剧各家公司的价格竞争。
    事实上,由于上海地区云集了几乎国内外所有的黄金饰品公司,竞争也异常激烈,从豫园商城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出,该公司2011年和2012年两年在上海地区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5.81%和5.47%,而对应公司在四川地区同期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0%和7.55%。
    “销售环节的毛利低除了竞争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因为销售的黄金饰品附加值太低,前几年消费者购买黄金主要是用于投资,因此也多集中在金条之类的产品上,这些产品的价格相对透明,是没有什么附加值的。”一家券商行业分析师向记者分析道。
    而商家一旦形成价格同盟,以饮鸩止渴的方式维持现有利润,显然不利于各商家打破现有盈利模式,更不利于提升整个产业链价值。
    事实上,在目前黄金产业链上,除了上游的矿产开发之外,下游的冶炼、加工和销售环节利润率均不高,特别是冶炼环节,中金黄金(600489.SH)目前的毛利率只有1%左右,而紫金矿业(601899.SH)今年上半年在冶炼上已经开始出现亏损。为此,各家黄金矿业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向下游的突破。
    今年5月份,刚泰控股(600687.SH)在去年完成黄金矿业资产的收购之后,又斥资5000万元成立了一家孙公司,将业务从上游的黄金开采冶炼延伸到下游的黄金饰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此举的目的也被认为是打破公司对下游销售渠道的依赖,提升整体利润率。
白酒经销商的囚徒博弈
    上海黄金饰品价格垄断案被监管层定义为横向价格垄断,即通过价格垄断协议的形式,限制、排除了上海市场中黄铂金饰品的价格竞争,而目前监管层对于白酒和奶粉行业的价格垄断调查,则被定义为纵向垄断。
    不同于横向垄断是同行业之间形成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纵向垄断则主要是同一条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买方和卖方形成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而此前五粮液和贵州茅台被四川省发改委以实施价格垄断行为而处以4.49亿元的罚款,正是由于两家白酒企业利用自身的市场强势地位,通过合同约定、价格管控、区域监督、考核奖惩、终端控制等方式,对经销商进行最低价格限定,进而侵害消费者利益。
    特别是从2012年底开始,由于三公消费导致白酒销售出现下滑,五粮液和贵州茅台不得不对旗下经销商发出限价令,禁止经销商擅自降低销售价格,对违反者处以罚款等措施。
    而两家白酒公司之所以对经销商采取高压政策,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白酒行业的渠道存货问题,在一位白酒行业分析师看来,“对于茅台和五粮液来说,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经销商销售存货,否则经销商一旦产生亏损,会影响到经销商随后的订货。”
    上述白酒行业分析师提醒记者注意一个数据,按照五粮液刚刚发布的中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的预收账款只有33.8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4.7%,而同样,尚未公布中报的贵州茅台,从今年一季度的财报也可以看出,公司当期预收账款较去年同期的下滑幅度也超过了50%。
    经销商在忙于去库存,但是作为白酒企业因业绩的压力又不得不向经销商压货,经销商没钱提货,只能赊销,自然导致白酒公司的现金流下降。财务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期的时候,公司销售商品的现金流占到主营收入的99%,也就是说经销商基本是全款提货,而到了今年中期的时候,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86%左右。
    经销商向白酒企业赊销比例的上升,必然意味着白酒企业议价能力的下降,而这也并非是五粮液和贵州茅台两家,从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包括泸州老窖(000568.SZ)、山西汾酒(600809.SH)等高端白酒企业,都面临着赊销比例上升的问题。
    “由于上游酒企的压货,很多经销商都面临着资金链的困境,甚至可能出现一波经销商间的洗牌。”东北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朱承亮此前预测,今年可能是白酒经销商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
    一语成谶,8月19日,五粮液最大的经销商银基集团(00886.HK)发布公告签约贵州茅台的销售公司,而导致银基集团倒戈的原因是盈利下滑,根据其在7月份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今年的毛利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46.7%大幅下滑至8.3%,最终导致公司今年亏损了11亿港元。
    有分析师担心,由于五粮液和贵州茅台对于下游经销商的限价协议被迫取消,而各家经销商为回收现金低价销售,白酒的出厂价格与销售价格产生的价格倒挂难以避免。
    从今年以来,包括申万、海通、安信等券商纷纷下调了对五粮液的投资评级和盈利预期,而此前海通证券和平安证券也同样在下调对贵州茅台的投资评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