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一年内收益8%自动清盘“止盈”基金国内首现

作者:付刚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09 23:43:00

摘要:公募基金产品长期存续、旱涝保收的生存方式正在随着市场低迷而步入窘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公募基金产品长期存续、旱涝保收的生存方式正在随着市场低迷而步入窘境。
    《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在股债两市均出现震荡的背景下,“迷你基金”再度批量出现。几乎每家基金公司都存在几只规模长期徘徊在5000万元清盘红线附近的“迷你基金”,但基金公司几乎都在赔钱运营“迷你基金”,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公募基金业一直将清盘视为大忌,1998年首只公募基金发行至今,尚无一只基金被清盘。
    不过,“破冰”之旅正在进行。8月1日,融通基金公司推出的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基金(以下简称融通通泽),在其合同里明确设定主动清盘条款,此次自动清盘产品的“破题”,给传统公募产品特别是“迷你基金”如何存续带来了思考。
两个主动清盘触发条款
    作为国内首只到期清盘的公募基金,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基金设立了两个主动清盘触发条款,一是“到点触发”,基金在1年运作期内如果累计净值连续3个工作日不低于1.1元,就提前清盘;二是“到期触发”,基金成立后封闭运作1年,若1年内未触发提前清盘条件,则在1年到期后变现。
    融通基金产品部总监罗瑾向记者指出,融通通泽主要面对个人投资者,初衷是给投资者设立一个好的投资纪律。主动清盘机制,实际上就是为投资者止盈,将收益及时落袋为安,防止出现没有及时兑现的纸上富贵,而封闭期1年则防止投资者获取少许收益即提前赎回的“小富即安”行为带来的高额、频繁交易成本。
    罗瑾透露,从这次融通通泽发行来看,清算系统的支持已经到位。这也意味着,在自动清盘基金“破题”后,公募产品的主动清盘仅存理念障碍。
    记者注意到,在股债两市均出现震荡的背景下,尤其是6月的“钱荒”使得二季度基金整体资产规模“缩水”、“迷你”基金批量出现。截至8月7日,有74只基金资产净值规模不足5000万元,触及“清盘红线”。
    数米基金分析师郭寅对此表示,基金清盘在国外是常规现象,而国内却谁也不愿意将“迷你基金”最先清盘,尽管基金公司赔钱运营,基民也深套其中。
    传统理解是,清盘意味着基金公司将不能再收取管理费,但记者了解到,融通通泽清盘机制在管理费设计上明确,如果触动1.1元的清盘,管理费收取是规模的2%,无论时间长短。
    罗瑾指出,投资者、基金公司、银行渠道三方都乐于见到能尽快触到1.1元清盘阀值,比如半年净值就达到,那投资者的年化收益率就会达到16%,基金公司、银行收取管理费、佣金后可以再次滚动发行。
    据记者了解,目前银行销售新基金的动力明显高于老基金的持续营销,系列产品的滚动发行,适应了银行资源向基金首次发行倾斜的趋势。且目标触发基金越早达到清盘触发点,银行可越早拿到尾随佣金。
    罗瑾透露,未来滚动发行还是走正常发行通道,并没有特殊通道。“但产品如果收益不好,在投资者利益受损的同时,基金公司、银行也会收不到管理费和佣金。”
创新“果实”尚待观察
    罗瑾这番“可能出现颗粒无收”局面的话,是因为融通通泽是国内首只采用“分档收费”的混合型基金。从基金契约看,当基金净值大于等于1.1元时,按照2%来计提管理费;当净值在1.03元以下时,不收取管理费;当基金净值在1.03-1.10元之间,动态调整管理费费率。
    事实上,此前浮动费率也是国内基金业产品创新的禁忌之一。2003年到2012年之间,尽管也有一些基金在固定管理费费率基础上,推出过一些变化,但都不是真正的浮动管理费率制基金。从今年5月开始,富国等基金公司针对管理费分成进行了种种创新,率先在固定收益类基金试水浮动管理费率制度。此外,易方达、鹏华、中欧、国泰等在新基金发行时,也通过直销平台对认购费打折至1折。
    不过,这些创新产品推出后是否能“结出好果实”还有待观察,需要从产品规模、能否给投资者带来盈利、后续产品情况和给基金公司带来回报等诸多方面来衡量。
    Wind资讯数据显示,7月有21只新基金发行成立,募集金额仅243.44亿元,创年内新低,此前6个月新基金的月平均募集金额在600亿元左右。有多达4只新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基金发行步履维艰。
    对此,华润元大基金总经理林冠和表示,近几年来,基金行业资产规模徘徊不前,这既有A股低迷的原因,也与国内公募基金产品较为单一有关。
    在林冠和看来,新基金法实施后,国内资产管理进入混业经营与竞争的大资管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成立,整个行业将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不过,这也迫使公募基金行业必须走聚焦与差异化道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