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通缩来袭
CPI和PPI双负 信贷不降反暴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徐芸茜 北京报道
通缩压力还是通缩?
虽然依据央行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权威说法,2月份CPI和PPI分别下降1.6%、4.5%还不能够判定通缩已经到来,但接受《华夏时报》采访的不少专家都表示,通缩压力已经相当严峻,同时,针对目前情况,防范其进一步蔓延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对于2月系列数据所显示的预期中的通货紧缩压力,虽然主流声音均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来看待,以引领市场信心,但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冲击,通货紧缩之忧不可不防。”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降息、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外部措施的综合运用,就未来货币政策趋势而言,降息应成为央行首选。
非典型通缩
按照央行权威说法,典型通货紧缩需具备“两个特征”、“一个伴随”,通俗讲就是要物价、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伴随经济的负增长。
而从本周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看,虽然CPI和PPI双双为负,CPI更是6年来首次负增长,但是同期公布的信贷数据则相反,2月份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货币和信贷继续高速增长。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仍然将经济增速定为8%。因此,郭田勇将目前这种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定义为非典型通缩。
对于物价持续下行产生的通缩压力,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苏宁本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目前并没有遭遇通缩,但却存在通缩的压力。
他表示,目前国内CPI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国目前面临通货紧缩压力,但尚未进入通缩,在一系列拉动内需等宏观政策影响下,预计未来几个月内不会出现通缩。
不过,对于CPI、PPI双降所预示的通缩压力,其他一些政协委员则看法一致。全国政协委员贺强在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已经出现了通缩迹象,今年一季度的GDP不容乐观。
对于这种非典型通缩,郭田勇认为,虽然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GDP可能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由于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等上游企业,对就业和消费拉动作用不大,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与CPI走势背离情况。
多家机构也调低了预测,申银万国将全年CPI涨幅的预测下调为-1.6%;中信证券则预计3月CPI和PPI分别为-1.5%和-6.5%,2月份至第三季度末,PPI和CPI可能都为负数。
郭田勇表示,上半年物价持续在零以下徘徊,势必要以下半年高通胀推动方可完成全年物价目标,而这势必会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
降息仍是首选政策
如何不让物价的持续下行风险演变成1998-2002年持续的通货紧缩,郭田勇认为,目前重要的是把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转化到实体经济中去,特别是要流入中小企业、农业等薄弱环节,同时进一步刺激消费,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多项政策配合使用,首先要降低借贷资金成本,即降息。
郭田勇表示,尽管目前降息空间不断减小,但在通缩状态下,容易出现名义利率较低,但实际利率仍然很高的状况。所以郭田勇表示,就未来货币政策趋势而言,降息应成为央行首选。
这一说法和诸多分析机构观点一致。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分析师李慧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认为,全面通货紧缩使得未来两个月降息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他预计未来两个月降息的幅度大概在0.27-0.54个百分点。
同时要促使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仅仅降息还是不够,如何让中小企业贷款更容易非常关键。
对于货币政策的另一重要手段存款准备金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们大多认为调整的意义不大。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认为,尽管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降空间依然较大,但由于银行体系流动性大量堆积,继续大幅降低准备金率意义不大,而这和郭田勇看法一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