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飞:高校要有国际化视野
摘要: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也要由具体的人来落实,所以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采用了美国的“常任轨”制度,从海外批量引进博士。
周仲飞 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
首先,我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对各位能够到此参加高峰论坛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感谢北京大学和华夏时报社,能够把这么一个非常重要、高水平的论坛交由我们法学院来承办。我简单介绍一下上海财经大学:它是中国第一所商科大学,成立于1996年,根在东南大学,1922年从那里迁出来,成立了上海商学院,最后变成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它在解放前就是一个非常开放、非常国际化的学校。首先,我们认为“国际化办学”是最重要的。院长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但是从目前来说,中国高校的院长满足条件的实际上并不多,所以我们把眼光瞄准在海外招聘院长。当时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全时实职院长,但不是给他挂个名誉,而是要他对我们学院的发展负全责的,我们先后共聘了8位美国终身教授来担任我们各个学院的院长,帮我们引进学术资源,引进人才,把握学科的方向,改进课程建设,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现在很多跟我们类似的高校也在这样去做。
除此之外,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也要由具体的人来落实,所以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采用了美国的“常任轨”制度,从海外批量引进博士。这个制度实行以后,现在上海市教委在批准上海应用学科的时候,要求师资队伍培养里面要有体制创新,其中有一条就是是否实行了常任轨制度。但是我们这个常任轨制度不是一个身份制度,只是针对海外博士的,所以这项制度是开放的,它是一个师资队伍改革,国内外的博士,只要你愿意接受这个考核,接受这个磨炼,都可以进来。目前有很多国内的博士进入了我们的常任轨,经过七八年的努力,至少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人才培养方面,使学生受益匪浅。今年荷兰有一个大学在国际32个期刊里面进行统计,我们上海财经大学发表的论文数是亚洲第一,超过中国香港。
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这就是跟今天的议题有关的风险管理,我们预见到这种创新是前任没有做过的,为防范风险我们采取一种制度化的安排来管理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这几年我们问心无愧地说,国际化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版文字整理 郝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