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夫:市场宁愿相信坏消息
数据的解读正成为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在过去的一周里,印证衰退的数据和给人些许安慰的数据混杂着而来,但市场选择了相信那些能证明当前危机景象的数据。
周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2月经济形势报告显示,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6%,为2002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降幅度达-4.5%,分别创下了1999年6月与1999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两个数据为急于论证通缩是否来临的学者们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时,中国海关公布,中国2月出口同比下降25.7%,进口同比下降24.1%。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影响已经充分反映在了国家的统计报表上。
通缩预期对本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这一话题,笔夫需要跟经济学家们探讨的是,我们是应该依据静态的数据还是依据动态的数据来表达我们的观点,从去年8月开始,环比物价水平已经开始下降,到现在已经半年有余,即使按照经济学家所定义的6个月内CPI环比下降即可定义为通缩,那么就是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通缩已成既成事实,为何需要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来求证。另一点来看,去年一季度,物价水平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而目前的大宗商品价格是在短时间内经历了雪崩式的下跌之后的价格,这种环比的数据对于我们认识问题到底有多少现实的价值?笔夫不明白的是,为何一些人会对这样一个早在预料之中的数据如此大惊小怪甚至是如获至宝。这不由得使人想到政协会议上,一些委员对国内经济学家的普遍质疑,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人除了对政府政策作一些不疼不痒的解读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既然通缩在过去已是事实,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未来它将向何种方向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5个月内,我们可能还需要不断接受价格同比数据继续下滑的事实,但是到了第四季度,却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不仅因为国内商品价格可能企稳复苏,同时也因为基数的巨大变化而使同比数据转而为正。
与通缩威胁数据相对应的是,一些朦胧的利好正在隐现。2月汽车产销双双超过80万辆,结束了2008年7月以来产销连续低于80万辆的局面,汽车市场开始回暖;库存压力得到释放,并创下了两年来最低水平。2月,汽车生产环比增长22.96%,同比增长23.08%。汽车业的状况至少说明这样一种状况,即虽然社会需求放缓,但是由于企业考虑到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已最大限度地缩减了产量,致使一些车厂甚至到了无车可提的地步,这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的确说明,企业消化库存的努力已经得到初步回报,接下来要避免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因此而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经济已经根本好转,再次加大马力扩大生产,从而引发新的过剩和价格下跌。
另外,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远高于社会预期,其中,中央项目投资1070亿元,同比增长40.3%,地方项目投资9206亿元,增长25.1%。从这一数据看出,中央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不是会不会产生作用的问题,而是这种正面的作用与日后的负面效应是否应该全面评估的问题。短期来看,财政的巨大投入和银行的积极放贷正在帮助企业复工并有助于价格水平反弹,但是长期来看,大规模投入的产出效益问题十分令人担忧,希望这不会拖累到未来的银行的资产质量。
证券市场显然没有注意到统计部门所公布的好的一面,而是继续渲染市场消极的一面。即使是美股在本周后半程出现10%涨幅的情况下,A股依然疲态尽显。两会在周五也如期落幕,对于寻求利好刺激的投资者来说,这种期待也将告一段落,看来市场短期做多能量已然不足,未来一段仍然在低位震荡中等待经济实质转暖。
道琼斯指数近几日的反弹非常强劲,但是说起来也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如此振奋的好消息,相反,每天公布的那些坏消息让投资人感到窒息。可能也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在恐慌程度到极点的时候,市场已经摸到了它的底部。可以说,市场本身试图做出这样的姿态,只是需要未来几个月实体经济做出相应的验证。
商品期货也经历了调整的一周,以铜为代表的基金属已经消化掉中国需求带来的市场兴奋,目前正在强势调整中等待市场需求回暖的更多信息。目前来看,只要库存水平在季节性回暖中继续减少的话,金属价格就不会有太大的下跌空间。农产品价格本周因受到美国农业部08/09年度库存结转低于预期和出口大幅上升的影响,出现了较为强势的特征,但是我相信这对国内豆价不会有太大的支撑作用,农产品中长期趋势不容乐观。
在全球经历了新一轮的降息之后,交易者预期非美货币降息空间逐步消失,这样支撑美元的一个心理因素消失了,美元见顶即将成为现实。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