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担忧纺织业原料供应问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两会报道
《华夏时报》记者3月12日获悉,中国的众多丝绸企业正面临近10年来最严峻的形势,原料供应紧张的问题可能在今年出现。
全国政协委员孙忠焕告诉本报记者,去年秋,四川、重庆部分茧站鲜茧收购价跌至每公斤10元以下,龙头企业与蚕农签订的协议保护价多因企业亏损而成了一纸空文。丝贱伤农,部分地区已出现了砍伐桑树,改种其他农作物的情形,众多绸厂担忧,若大量桑树被毁,整个丝绸产业四、五年都难以恢复。
近几年来,丝绸行业正处于一个发展的低谷期,特别是在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众多丝绸企业正面临近10年来最严峻的形势。据中国丝绸协会和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生丝产量和出口量均呈下降趋势。
孙忠焕认为,丝绸行业面临的困难有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丝绸出口不畅的原因。丝绸产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对世界经济形势高度敏感。去年10月份以后的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并有撤单的现象出现。美国是我国丝绸服装出口的最大市场,约占一半左右,对美国出口的大幅下降,对我国丝绸服装整体出口影响较大,是导致我国丝绸服装出口下降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整个丝绸出口呈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升值对纺织行业的影响较大。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丝绸行业受损较大。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企业议价能力下降,其升值的边际负效应会扩大。此外,孙忠焕在调研中发现,出口退税率小幅提高对丝绸行业作用不大,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也是丝绸行业面临困难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去年底,业内曾一度传出全国丝绸企业倒闭一万家的传言,行业信心遭受重创,且丝绸产业运作周期较长,危机显现具有滞后性。11月初,不堪重负的四川、重庆、江苏、广西和浙江五地的多家丝绸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述商务部,希望以国家行政资源拯救丝绸行业。
尽管国家出台了丝绸行业的扶持政策,但孙忠焕认为从振兴丝绸行业看,还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上解决。一是启动国家厂丝储备,平衡市场供求。在市场持续低迷不振的困难时期,国家应适时启动厂丝储备,以平衡国内外市场,维持行业的相对稳定。二是调整相关税费,减轻企业负担。对现行出口退税率进行再提高。另外,目前建议将进项税率调整为17%,使原料与产品的税率一致。同时为扶持企业克服困难,减轻负担,建议对工业生产型暂缓征收或减免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附加税等。三是密切银企合作,加大资金支持。四是运用财政手段,加大政府扶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