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重返戛纳:天注定?
摘要:“电影是一个梦工厂,但这个梦工厂有人要你不许这样讲,只能这样讲。”杜琪峰说。
名导扎堆亮点颇多
在入围主赛单元的20部影片中,由科恩兄弟打造的视听颠覆之作《醉乡民谣》,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亮点。《醉乡民谣》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音乐人的传奇故事。1961年,纽约曼哈顿格林尼治村,这个美国民谣圣地其时还默默无闻,但艺术和音乐已开始展露头角。电影以一场在Gaslight咖啡馆举办精彩的民谣演出拉开帷幕,怀揣狂热音乐梦想的少年LlewynDavis也由此开始了疯狂而艰难的逐梦之旅。虽然音乐是该片最大的亮点,但它也极有可能折桂最佳影片。男主演奥斯卡-伊萨克在片中的表现也很精彩,被外界赞誉为有问鼎本届戛纳影帝的潜质。而以《成长教育》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出名的英国当红女星凯瑞-穆里根,在片中不仅一反淑女形象,粗话连篇,将美国60年代女文青的泼辣豪爽表现得活灵活现,还以纯净低沉的嗓音一展歌喉。据报道,该片在戛纳展映时,观众笑声不断,结束后掌声雷鸣。
除《醉乡民谣》之外,日本人气导演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也是金棕榈的热门影片之一。该片定位于物质社会亲情的淡漠,既保有传统日本电影的细腻纤细,又加入了超现实色彩的光影设计。另一部热门电影,当属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青春片《花容月貌》。该片讲述的是法国17岁少女伊莎贝拉的成长蜕变故事:伊莎贝拉平时是巴黎著名高中的在校生,而私底下却是高档酒店的应召女郎。曾以《一次别离》在柏林电影节夺得金熊奖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此次携新作《过往》入围本届竞赛单元。该片虽无《一次别离》那么惊艳,但影片表现真实细腻,仍有获评审团奖的可能。而一干大师级导演影片的参赛,也相当令人瞩目。其中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全片虽只有两人出演,但以波兰斯基以往影片的品质和数量考量,决不至于太差。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则不仅是本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也是评审团的终极权势人物,他更有新作《烛台背后》呈献。
贾樟柯的中式暴力
贾樟柯一向偏爱冷静的现实题材,此次戛纳之行更有所升级,入围主赛单元的新作《天注定》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底层的三陪女,直视中国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阴暗面。影片由4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影片风格一反贾樟柯以往作品,充满了北野武和昆汀的暴力血腥。而影片讲述的也是4个充满血腥的故事:4个主人公如同4种动物一般,在中国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的挤压下,最终都走上了绝路,仿佛一切都是“天注定”。影片主演李梦表示,为了出演三陪女,她专门去了夜总会体验生活,而贾樟柯在片中亲自客串了一个山西煤老板。该片最大的期待是最佳导演奖,因为影片充满强烈的导演风格。众所周知,贾樟柯的电影向来和现实对接紧密,《天注定》更甚。片中展现的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基本都以新闻的方式直接播报,其中有温州动车事故、东北一个女局长拥有100多个LV包、山西煤矿爆炸等。据媒体报道,该片在戛纳放映时,反响也并不那么热烈。毕竟片中众多的中国符号对老外的解读能力,是一个考验。一位非常喜欢贾樟柯电影的西班牙记者表示,对《天注定》有些小失望,“我认为这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第二个故事相对而言不太理想,但是我喜欢他展现中国变化的方式。”
李安VS华人势力
以李安这些年的成绩单,入主戛纳评审团其实名至实归。但也有猜测说,李安和斯皮尔伯格一向交情不错,此次加盟应该有斯皮尔伯格大力推荐之功。但不管怎样,有李安在座,总是华语电影的利好。此次戛纳,《天注定》外,香港新人导演刘韵文的处女作《过界》,是唯一一部入围本单元的华语作品。《过界》虽有明星陈坤、刘嘉玲的出演,但新人之作难免稚嫩。因此外界一致认为,李安很可能提携《天注定》。一则因为李安与贾樟柯的私交不错,二则贾樟柯称《天注定》为致敬胡金铨的当代武侠或江湖片,相对同样致敬过胡金铨的李安,也许感觉比都是华人更进一步的亲切。值得一提的是,影星章子怡第三次受邀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委,入主本届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至于她是否会对入围该单元的华语片《过界》投以青眼,那只能拭目以待了。1978年正式设立的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分量仅次于主竞赛单元,是才华横溢的新锐导演和小众佳片云集的单元。
华语电影的突围
其实和以往相比,本届戛纳可谓华语电影人云集,从评委席到参赛片,从展映片到品牌秀甚至短片单元,许多电影人甚至携家带口顺便悠闲度假,而这并不意味着华语电影在本届戛纳电影节的风光无限。相反,在中国电影票房跃升全球第二,好莱坞向中国特供影片的同时,是华语电影的日益商业化、类型化和娱乐化。而华语电影题材的狭窄和表现形式的单调乏味,早就是表面繁华背后最大的痼疾。近几年戛纳每年都有印度影片入选,像《U-daan》与《MissLovely》等都在“一种关注”单元中获得好评。本届戛纳还举办了致敬印度百年电影的特别放映活动,特别场《孟买电影》集合了4部风格类型迥异的短片,均出自印度年轻导演之手。其中仅有一部延续了宝莱坞歌舞片传统,其它3部或聚焦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或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或描述一对小清新的同性情愫,给人鲜明的国际化印象。而《我的名字叫可汗》、《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更是印度电影走向国际的最显著代表,其中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海外发行拷贝达400个,远比《泰囧》的海外成绩要好得多。
从本届戛纳入围和参展华语片看,贾樟柯依然剑走偏锋,用敏感的社会话题暴露社会的黑暗面;香港电影则依然是功夫武打无间道等类型片的天下;而在内地院线上映的,多是《泰囧》之类的娱乐片。即便如此,中国内地电影也很少能精彩地讲好一个故事,总是一个故事不够,就用几个故事来拼贴;故事实在虚假乏味,就用廉价三俗段子来填充。可以说,院线票房已打乱华语电影发展的阵脚,而内地导演更是价值观扭曲,商业化已铺天盖地淹没了华语电影应有的品质。除此之外,中国内地的电影检查制度也让华语电影人掣肘不已。戛纳电影节期间,香港导演杜琪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中国人的想法不输于美国人,但内地的电检制让他们很为难。“我想一个题材出来,我要拍5年,审查的东西假如出任何乱子,我5年的钱,跟我的想法都没有了,我没胆去投资这个电影。10年后的电影,我们没可能跟他们签约,也不会买器材做10年后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电影是一个梦工厂,但这个梦工厂有人要你不许这样讲,只能这样讲。”电检制也成为华语电影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没有多元化的突破,华语电影只能在国际影坛上秀个中国功夫。即便是在国际电影节拿再多的奖,也改变不了华语电影贫乏和恶趣味的生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