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建材巨头”张宏伟卖米

作者:张学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5-03 23:40:00

摘要:2013年是东方集团进军稻米产业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公司在黑龙江新建的两座15万吨产能加工厂将投入使用,而另一方面,在北京市区的几家大型连锁超市里,记者仍旧很难找到公司的产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2013年是东方集团(600811.SH)进军稻米产业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公司在黑龙江新建的两座15万吨产能加工厂将投入使用,而另一方面,在北京市区的几家大型连锁超市里,记者仍旧很难找到公司的产品。
    2009年7月15日,东方集团一纸公告宣布将进军稻米产业,在黑龙江省设立东方集团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粮油”)。回归本土经营的张宏伟,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将公司的大米加工销售业务产值做到60亿元。
    4年前,当张宏伟调集重金投入稻米产业的时候,认为这一领域将是农业板块中最为安全的投资,不但有国家限制进口的政策保护,而且产品价格也是只涨不跌的;但是4年过后,混战于中粮、益海、北大荒等央企和外资巨头之间的东方粮油,尽管可以凭借资本实力实现厂房的扩张,可是在关键的上游收购和终端销售,却受到两头排挤。
产值三年翻两番
    张宏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黑龙江省,从80年代初开始带领施工队创业,1994年,张宏伟的东方集团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家上市的公司。此后,张宏伟开始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纵横驰骋,此后的十几年间,东方集团涉足地产、能源、制造、建材、港口、银行以及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
    然而,这些项目极少涉及黑龙江省。直到2009年,已经54岁的张宏伟做出一个决定,开始给东方集团的业务做减法,放弃此前的建材、装饰和制造业务,而将主要精力转投到黑龙江的大米产业。
    按照张宏伟的设想,他要将手中的金融、保险、港口、物流等环节都打通,结合稻米加工形成一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销链条。
    2012年底,公司旗下的东方家园建材城逐步暂停营业,同时,公司也不再将东方家园的业绩纳入公司的合并报表范围,至此,东方集团正式退出建材流通领域。
    就在同一时间,东方粮油在黑龙江的五常和方正两地新建的两座15万吨产能稻米加工园区建设完成,未来,方正稻米加工项目的产能将扩增到年产30万吨。
    事实上,按照张宏伟的早期计划要比目前产能大得多,当时东方粮油计划在2010年至2012年间分别于黑龙江的五常、方正、庆安、肇源和通河建设5个稻米加工核心园区,这5个加工园区将辐射周边500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每年200万吨稻米的收购量。
    根据东方集团在2012年年报当中的数据显示,公司去年在粮油购销业务上实现销售收入为60.78亿元,较2011年的30.05亿元翻了一番,较2010年的15亿元翻了两番;实现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3198.52万元,同比增长了144%。
    同时,在收入构成上,粮油购销业务占整体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50%左右提升至93.6%。
    这一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北大荒和金健米业两家公司的业绩增幅,特别是在2012年,北大荒和金健米业在稻米业务上的销售收入几乎是零增长。
    显然,推动东方粮油业绩高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来自于公司“不差钱”。在公司年报所披露的资产负债表当中,流动资产当中占比最高的两项分别是预付款和存货,2012年这两笔资金分别为21.8亿元和15.6亿元,而这两笔资金的增加,主要是用于公司的粮油采购。
    而公司之所以这么不差钱,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来自于银行短期借款,截至2012年底公司的短期借款为34.7亿元,占比公司负债总额的23.4%,而公司去年通过各种借款筹集的现金接近60亿元,因此,公司去年为此支付了3.8亿元的财务费用。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尽快壮大规模,张宏伟有些孤注一掷,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进军农业以来,公司已经连续4年没有对股东进行现金分红。
艰难的转型
    其实,在张宏伟回到黑龙江之前,当地的大米产业早已是群龙盘踞,除了在本土经营多年的北大荒集团之外,还有央企身份的中粮集团以及外资背景的益海嘉里。
    由于经营多年,这些行业巨头已经拥有完整的大米产供销链条,特别是针对于最近几年来大米销售的小包装化趋势,中粮集团的“福临门”和益海嘉里的“金龙鱼”,在一线城市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
    同时,在上游产能上,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在黑龙江当地的稻米加工产能均在100万吨以上。
    在这些行业巨头面前,纯民营企业身份的张宏伟需要面对上游稻米采购和下游终端销售的两头排挤。而这其中,终端销售的对抗中,东方粮油无论在品牌力还是渠道力上都远逊于行业三巨头。
    按照张宏伟早期的计划,东方粮油的产品要剑走偏锋,定位于中高端领域,主要市场则首先打开北京、天津和上海等一线城市,随后进军全国市场。
    而在品牌影响力上,张宏伟当时还耍了一番小聪明。2010年公司的第一批产品上市时,张宏伟带领着销售团队在北京召开了产品推介会,推出了一款价格高达每市斤99.9元的高端米,一时间震惊行业。
    事实上,这不过是一个营销噱头,这款定位于礼品的高端米,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
    现实是,在2010年公司的新产品刚刚上市的那一年,由于下游销售渠道没有打通,产品开始出现滞销。根据当年的年报财务数据显示,当年公司截至年底账面上的存货为5.78亿元,其中,库存商品为4.46亿元,占比超过77%。
    此后的两年时间当中,尽管公司的销售业绩连续翻番,但是库存积压的问题并未得到太大的缓解。公司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存货分别为7.12亿元和15.64亿元,其中,库存主要还是集中在产成品上,所占总库存的比重分别攀升至78%和92%。
    对于拉升终端销售,公司方面表示从2012年开始对公司小包装大米的品牌定位、产品研发和包装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在销售渠道上要强化KA系统门店铺货力度和销售情况监管工作,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团购、网购等销售渠道,发展品牌旗舰店。

声音

中信证券农林牧渔首席行业分析师毛长青:
    中国现在处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是工业化已经接近完成,另一方面城镇化过了半山腰,中国农业现代化开始进入加速期了。过去30年是工业化的30年,未来的30年可能是农业现代化的30年。中国农业正在加速转型,正朝着五大方向走:
    第一,规模农业。我个人觉得规模农业的投资点在于快速成长型,在于龙头企业的产能扩张,我们要抓住一个点,就是产能扩张的速度。包括中国的养殖业,这种规模的快速扩张可能还有5到10年的黄金时期。
    第二,生物农业。未来的粮食增产靠什么?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健全,二是农业科技进步,也就是生物农业。生物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也是一个转机。中国的化学农业不转化为生物农业,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就解决不了。
    第三,高价农业。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我们现在正站在一个拐点上,未来的30年将形成反剪刀差。这是由中国的资源所决定的,一方面是人均资源、耕地资源的稀缺,另一方面是粮食安全的要求。这两点结合起来,最终一定会造成高粮价。
    第四,装备农业。农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农机这几年广泛应用,而且还在高速成长期内。
    第五,品牌农业。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可以用4个字形容,叫低价倾销,走打价格战的路,进入一个死胡同。而在未来30年,中国农业企业盈利的水平会逐步上升,主要是在三个方面:一是价格提升,二是产品结构的升级,三是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整个行业的毛利率已经越过了它的低点,开始向上。

毅鸣资本合伙人孙静:
    看好中国农业投资前景,三因素推动资本进入农业。一、成本拉动。全球性通货膨胀推高农产品价格,农业盈利空间增强。二、消费升级。公众对绿色安全农产品需求与日俱增,农产品消费高端化趋势明显。三、政府扶持。三农成为政府关注热点,支持农业发展政策增多。 

华奥物种总裁谢韬:
    在农业领域,金融追逐的对象应该在四个方面:第一,那种能够成功控制农业资源的大企业,未必需要土地。第二,科技金融。第三,中间商,谁能最快地把金融服务的模式转变成真正的农业服务模式。第四,谁都会做品牌,要看谁能把品牌做成农产品奢侈品。

凯来投资董事总经理周丛根:
    农业投资前景很好,却又困难重重。但事实上不管在产业链的哪一环,只要有好的商业模式就会有资金涌入。 

艾格农业总经理黄德钧:
    就目前农业投融资方面的困难,有几个令当下企业界困扰的关键问题,第一个就是关于产权化的问题,因为很多投资机构在农业进行投资以后,园区里面的水利、公路等建设都是由自己投资的,产权的问题却没有解决,他们也很难进行银行的债券融资。第二是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忧虑。第三是关于种子资源的技术支持问题。有很多农业企业的产业链比较长,从前端来讲,不管是种植、养殖,都涉及到种子资源的支持。第四个问题就是创新,在农业行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在企业创新方面需要得到人力资源的支持,也需要得到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 
(严晖 整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