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之后,“英国病”顽疾难去
摘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其11年首相生涯最受左派诟病之处,就是被认为“差一点摧毁了英国的福利制度”。
按照卡梅伦的说法,英国福利制度已迷失方向,变成一种“替代的生活方式”。他说,福利制度原本是为了保护弱小,以及帮助国人缓解燃眉之急,可是现在却变相成为一种依赖,有人拿的福利金还多过工人的收入。而最近英国发生的几件事情,似乎佐证了卡梅伦的说法。
一个56岁的英国男子菲利波特,一辈子几乎没有工作过,和老婆及情妇一起生了17个孩子,一直都是靠相关的社会福利过日子。他非常精明,利用英国福利制度的各种弊端和漏洞,从这个体系中每年得到了近7万英镑。而对一个正常纳税人来说,要得到这样的纯收入,每年的税前工资必须超过10万英镑,这在英国属于收入最高的2%。2012年5月,因为情妇要把5个孩子带走,将导致他们的福利金大减,菲利波特夫妇决定纵火烧屋,并嫁祸给前女友。结果害人不成,却导致6个孩子活活被烧死。最近,这对夫妇被判处无期徒刑。
英国独立电视台最近访问了21岁的Danny Creamer和18岁的Gina Allan。这对夫妇不工作,现在和他们四个月大的女儿居住在普利茅斯一间舒适的两居室中,每年有17680镑的救济金。他们不以接受救济为耻,反而表示除非能找到年薪超过18000镑的工作,否则出去工作没有意义。
这些现象说明,英国似乎掉入了“福利陷阱”:在2012年,英国经济仅在第三季度出现0.9%的增长,其他三个季度均出现萎缩。如果今年第一季度英国经济再次萎缩,那么该国将在过去5年时间里第三次出现经济衰退。与此同时,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5.9%。目前英国19-59岁的人口中,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个靠政府救济过日子,也就是说,不工作的英国人从工作的公民的税款里,每年共拿走750亿英镑,计算一下,平均每个纳税人每年要为不工作者多支付3000英镑;英国还有270万人在领病残救济,但据英国政府估算,只有70万左右是真正严重的病残者,其他200万人都是在钻制度空子。另外,过多过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还吸引了许多文化背景迥异的海外移民来吃福利,而他们又拒绝融入英国社会,社会撕裂的风险正在滋长。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英国由来已久。英国的福利制度开始于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济贫法》,不过早期的福利救济多是由教会提供,而且是作为一种富人对穷人的施舍而存在,具有一定的歧视意义。到19世纪,英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时期后,进入到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统治大厦摇摇欲坠。为了避免社会革命,以费边主义者为代表的一群社会改良主义者倡导社会福利制度,最终为统治阶级采纳。和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开始主要是对弱势群体进行救济,后来渐渐扩展到全民。
二战之后,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英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的社会福利制度。任何一个英国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符合条件时就可拿到相应的保障金。婴儿哇哇落地时,就有一笔儿童福利金在等着他,他一直可以领到16岁,若16岁后仍在校读书,则可领到19岁;上学后,可拿教育津贴;残疾人,有残疾人补助;除几项特殊的医疗服务外,看病几乎不用掏钱;因公受伤,可拿工伤补助;年纪大了,有养老金,超过80岁的,还可拿高龄补助;失业也不要紧,一年内,每周有失业津贴,一年后,若还没找到工作,可领取社会救济;另外,还有生育补助、住房补助、困难补助,伴随他们一生。
福利制度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使得英国国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从而成了社会的“减震器”和“稳定器”,构成了一个社会安全网,起到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福利开支大部分来自公共财政,而且越来越水涨船高,导致公共财政负担沉重。到了1970年代,英国经济持续萎缩、失业率上升,企业不愿投资,而社会福利优渥;加上国有企业垄断经济、工会势力庞大,动辄罢工,瘫痪交通以至影响社会运作,英国染上了著名的“英国病”。
1979年上台的撒切尔夫人,为了重振英国的竞争力和国运,一方面大搞私有化,压制工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大力削减福利开支。例如要求失业的人必须主动接受再就业的培训。如果拒绝再就业培训与寻找工作,就等于自动放弃福利金的领取资格。尽管这些举措立竿见影,让英国摆脱了“英国病”,恢复了活力,但因为拿走了一些人的福利蛋糕,撒切尔夫人因此成了一些人眼里的“悍妇”和“独裁者”。也因此,多年来她一直同时是历史上最受爱戴和最遭憎恨的人。
到了今天,英国似乎又回到了以成本高昂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日渐式微的经济竞争力为特征的1970年代。卡梅伦的改革,因此生逢其时。其改革的基本宗旨,就是对救济金进行封顶,不能超过工薪家庭的平均收入,以杜绝不工作吃福利的陋习,提升竞争力。如果改革能成功,他有望成为男版“撒切尔夫人”,名垂史册。当然,这些举措目前也是争议不断。负责这项事务的英国就业与养老金事务大臣史密斯由于公开表示“一个星期有53英镑就能活”,遭到民间的强烈抨击,数万人在互联网上签名抗议。
英国福利制度及其改革的历史,实际上涵盖了目前世界范围福利制度的困境:一方面福利制度有其必要性,但高福利就意味着高税收,而且福利并非越高越好,没有恰当的制度设计,“福利养懒人”只会损害一个社会的竞争力。对刚开始搞福利制度的亚洲社会来说,这一点必须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对于搞了多年福利制度的欧洲来说,福利只能加不能减的刚性,使得公共财政负担沉重,必须改革;但问题是,金融危机之下很多人生活困顿,再减福利是否会让穷人的生活雪上加霜,这又是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