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倒逼改革大提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江金骐 北京报道
“谁也不能真正预测这场金融危机何时是个头,但谁都知道,化解危机的最好办法是继续借助改革的力量,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发言人赵启正在3月2日下午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在回答围堵记者“危机之中、出路何在”时说出的一句话。
从有关民生方面的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到有关政治体制方面的大部制改革,推进深化改革无处不在,且行动迅速果断。“毫无疑问,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增添了倒逼改革的压力。”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说。
话改革见微知著
改革无处不在,这在两会的会场内外可见一斑。
今年的两会,是本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自2008年3月换届后,举行的第二次年度大会,是多年一贯的工作“例会”,但是,在深不见底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会务改革贯穿到了大会的各个环节。
跟以往相比,今年政协9天的会期,比传统会期缩短了两天;人大会期是8天半,比往常也有较大缩短。除了精简议程,压缩时段,节俭开“两会”,还体现在代表和委员的居住条件上。
细心人在“两会”召开之前就已经发现,今年代表和委员入住的宾馆,给人最突出的感觉是档次普遍降了下来。比如参加政协会议的约3000名委员,按区域划分,集中入住于北京会议中心、铁道大厦、建银大厦、百环合一酒店等9家宾馆。对此,赵启正解释为,集中住宿,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用车方面的浪费。
今年,用以接待委员的宾馆中,很少有超过4星级的,会议接待期间,与会人员的伙食标准也首次被明确限定;在代表和委员的房间中,原则上不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
不但如此,记者在北京会议中心、铁道大厦、金台饭店等代表、委员的驻地看到,除了不多的几个欢迎横幅,驻地没有鲜花或气球等饰物,就连2日下午政协举行的首场发布会和4日上午举行的人大首场发布会主席台上,也不见往年的花团锦簇。
保民生频频出手
“两会”的节俭措施,既是应对危机的必要之举,也暗合着危机之下的改革正在有序推进。这一点,给人最明显的感觉是,国家对类似食品、就业、养老保险等民生方面的改革,可谓是面面俱到。
近几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接踵而至,从“苏丹红事件”到“红心鸭蛋”,再到去年的“三鹿问题奶粉”,每一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都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在一个接着一个食品事件的考问中,《食品安全法》终于在“两会”开幕的前一天,也就是2月28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
“立法保护百姓食用健康,还需要常抓不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之女茅玉麟此次参会带来了9件提案,其中《关于制订<国家食品安全科学普及专项应急预案>的提案》,算得上是新通过的《食品安全法》的最早、最及时的“配套工程”。
有压力就有进步,还体现在“医改”上。好在经各方专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公开征求意见,1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了新医改方案。修改后的方案,包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五个配套方案也一起“亮相”,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为此将投入8500亿元,力争到2011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明显缓解。
促发展多头并进
医疗、住房和教育被称为民生三大工程。在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房改艰难推进时,“教改”也在借金融危机之机展开。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后,目前研究制定工作由调研转向起草制定。
虽然一切还在准备阶段,但教改已经成为今年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多年以来,教育财政投入都未能达到当年GDP的4%,仅此一点不及其他,我们认为将要启动的新教改,所要遇到的挑战和碰撞,不会在医改之下。”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大校长高玉葆说。
被广为关注并有所进展的还有税改和降息。去年的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 接着,国务院12月18日正式公布了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的燃油税费改革方案,并宣布大幅度下调成品油价格。而作为中国最大的税种,从今年1月1日起实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年内将减轻企业税负约1200亿元。
从兴民生、保增长、促发展出手,各项改革措施还在接二连三地出台,目前,以发放消费券为手段促进消费的政策,正逐渐成为代表和委员的讨论热点。
攻堡垒还看政府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的压力正在削弱利益集团自我设置的“压力防护罩”,反映到政治生活中,就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体制改革。
去年“两会”之后,国家层面的机构改革立即展开。一年来,重组后的大部委陆续挂牌,以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为内容的“三定”工作在国务院各部门中施行,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任务已告阶段性完成,现在中国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提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显示,有17个省区、市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获中央批准,并将陆续向社会公布,其他地方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正陆续上报中央。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机构改革在探索中进行了5次,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第六次地方机构改革的核心,就是将什么都管的“婆婆政府”改造成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
“客观而言,地方机构改革的工作比国务院机构改革更加繁重。”全国人大代表章青表示。
改革一直在进行,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按照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未来至少还有8个方面的改革,考验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而代表和委员们的智慧能否承载起会场外亿万中国人对改革的信心与决心,令人关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