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之踵
摘要:“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养老金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未来拿什么养老早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无解难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一边是不断提高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水平,一边是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呼声鼎沸;一边是累积结存2.3万亿的养老金放在银行里眼睁睁缩水,一边是股市等市场强烈呼吁养老金等长期资本进入,养老金就如人之踵,负重巨大事关全局。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表示,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同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称,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正在进行顶层设计。3月7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称“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不存在缺口”。此前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中称,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
“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人社部称没有缺口,自然是就当期发放而言,而社科院报告称14个省份收不抵支,则是以不计入财政补贴为标准。”长期关注养老金问题的重庆喻明投资公司总经理苏渝表示。
人社部:养老金没缺口
“我在此可以负责任地向大家说明,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不存在缺口。”3月7日上午,尹蔚民在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表示,大家对养老金缺口的问题非常关心,因为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2012年企业职工养老基金的收入1.9万亿元,支出1.5万多亿元,当期结余4000多亿元,累计结余2.3万多亿元。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企业职工养老基金的收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征缴收入,第二个部分是财政补助,第三是利息收入。即使把财政补助和利息收入扣除,去年征缴收入已达到1.6万多亿,所以不存在缺口。”尹蔚民又以数据说明。
当日,胡晓义在政协委员分组讨论间隙也被媒体“堵住”围访,就养老金有没有缺口的问题,他表示:“没有缺口是说当期没有缺口,每个省算账都没有缺口,不但没有缺口,而且有新的结余。以去年为例,总收入是19700亿,支付是15500亿,净结余4200亿。”
对于近期养老金积极热烈的争论现象,胡晓义认为是大家“未雨绸缪、忧患意识的体现,是好事”,“从政府角度来讲,要对未来、对历史、对民族负责,所以我们要算今后30年、40年、50年这个账。算账的目的是我们现在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这个缺口,推迟出现的时间,加快弥补缺口的进程。”
胡晓义称,缺口的问题不会像有些人估计的那么大,那么危险。因为我们在缺口出现的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这样就会使未来的问题变得容易处理。他称,从2000年开始建立的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主要就是为了养老保险储备,到现在已经有8000多亿元,财政补助则从1998年的只有20亿到现在的一年2000多亿,“还可以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未来怎样养老
养老金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未来拿什么养老早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无解难题。
“最靠谱的养老方式是什么?”2月下旬,记者参加了中国太平在北京举办的客户见面会,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发出提问。在他看来,靠养老金养老,在目前通胀水平趋高的情况下,1700元左右的退休金并买不到什么。“就拿刚刚上涨了10%的退休金来说吧,也就是涨了170元左右,而这170元能买到什么呢?按鸡蛋一斤6元算,也就能买二十来斤。我个人认为,最靠谱的养老方式就是多养孩子。”缴文超表示。
但他的观点立即遭到中国太平朗姓讲师的反驳:“靠孩子靠谱吗?一是政策上不允许多生,二是假如遇到不孝顺的子女怎么办?媒体报道的将老人赶出家门的不也比比皆是吗?”他认为,最靠谱的养老方式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尽早为自己储备一份养老商业保险。
而在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看来,传统养老观念与老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应该消除六大“养老幻觉”。一是货币养老“幻觉”,因为货币养老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开支,不能完全覆盖通货膨胀风险并解决高成本的老年医疗和护理等问题。二是政府养老“幻觉”,因为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而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的情况下,政府同样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信用风险。三是养儿防老“幻觉”,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即将呈现出“4-2-1”的家庭模式,上养4个老人,下育子女,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四是居家养老“幻觉”,虽然调查显示90%的人愿意居家养老,但在子女忙碌而负担不起护工的条件下,家庭养老功能已经逐步弱化。而机构养老和以房养老同样因现实困难而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
“我认为培育养老资产是个出路。”杨燕绥表示,“养老资产不是狭义的个人储蓄存款,而是在法律政策支持下,通过微利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个人和家庭养老财富的安全保管和保值增值。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在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过程中各具功能。”
一边是不断提高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水平,一边是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呼声鼎沸;一边是累积结存2.3万亿的养老金放在银行里眼睁睁缩水,一边是股市等市场强烈呼吁养老金等长期资本进入,养老金就如人之踵,负重巨大事关全局。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表示,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同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称,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正在进行顶层设计。3月7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称“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不存在缺口”。此前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中称,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
“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人社部称没有缺口,自然是就当期发放而言,而社科院报告称14个省份收不抵支,则是以不计入财政补贴为标准。”长期关注养老金问题的重庆喻明投资公司总经理苏渝表示。
人社部:养老金没缺口
“我在此可以负责任地向大家说明,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不存在缺口。”3月7日上午,尹蔚民在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表示,大家对养老金缺口的问题非常关心,因为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2012年企业职工养老基金的收入1.9万亿元,支出1.5万多亿元,当期结余4000多亿元,累计结余2.3万多亿元。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企业职工养老基金的收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征缴收入,第二个部分是财政补助,第三是利息收入。即使把财政补助和利息收入扣除,去年征缴收入已达到1.6万多亿,所以不存在缺口。”尹蔚民又以数据说明。
当日,胡晓义在政协委员分组讨论间隙也被媒体“堵住”围访,就养老金有没有缺口的问题,他表示:“没有缺口是说当期没有缺口,每个省算账都没有缺口,不但没有缺口,而且有新的结余。以去年为例,总收入是19700亿,支付是15500亿,净结余4200亿。”
对于近期养老金积极热烈的争论现象,胡晓义认为是大家“未雨绸缪、忧患意识的体现,是好事”,“从政府角度来讲,要对未来、对历史、对民族负责,所以我们要算今后30年、40年、50年这个账。算账的目的是我们现在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这个缺口,推迟出现的时间,加快弥补缺口的进程。”
胡晓义称,缺口的问题不会像有些人估计的那么大,那么危险。因为我们在缺口出现的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这样就会使未来的问题变得容易处理。他称,从2000年开始建立的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主要就是为了养老保险储备,到现在已经有8000多亿元,财政补助则从1998年的只有20亿到现在的一年2000多亿,“还可以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未来怎样养老
养老金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未来拿什么养老早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无解难题。
“最靠谱的养老方式是什么?”2月下旬,记者参加了中国太平在北京举办的客户见面会,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发出提问。在他看来,靠养老金养老,在目前通胀水平趋高的情况下,1700元左右的退休金并买不到什么。“就拿刚刚上涨了10%的退休金来说吧,也就是涨了170元左右,而这170元能买到什么呢?按鸡蛋一斤6元算,也就能买二十来斤。我个人认为,最靠谱的养老方式就是多养孩子。”缴文超表示。
但他的观点立即遭到中国太平朗姓讲师的反驳:“靠孩子靠谱吗?一是政策上不允许多生,二是假如遇到不孝顺的子女怎么办?媒体报道的将老人赶出家门的不也比比皆是吗?”他认为,最靠谱的养老方式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尽早为自己储备一份养老商业保险。
而在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看来,传统养老观念与老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应该消除六大“养老幻觉”。一是货币养老“幻觉”,因为货币养老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开支,不能完全覆盖通货膨胀风险并解决高成本的老年医疗和护理等问题。二是政府养老“幻觉”,因为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而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的情况下,政府同样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信用风险。三是养儿防老“幻觉”,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即将呈现出“4-2-1”的家庭模式,上养4个老人,下育子女,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四是居家养老“幻觉”,虽然调查显示90%的人愿意居家养老,但在子女忙碌而负担不起护工的条件下,家庭养老功能已经逐步弱化。而机构养老和以房养老同样因现实困难而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
“我认为培育养老资产是个出路。”杨燕绥表示,“养老资产不是狭义的个人储蓄存款,而是在法律政策支持下,通过微利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个人和家庭养老财富的安全保管和保值增值。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在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过程中各具功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